唐宋变革论的提出者是日本学者、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内藤湖南,因此也被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的主要内容有:在政治上,隋唐贵族政治衰落,宋朝君主独裁政治兴起;在经济上,实物经济终结,货币经济开始;在文化上,由贵族文化转向了平民文化。该学说认为,唐代为中世结束,宋代为近代开始。针对唐宋变革论,学术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前期,是否为贵族政治?唐宋时期农民人身自由发生了什么变化?部曲制到租佃制的转型是从何时开始的?这些问题都是争论的焦点。于是出现了南北朝隋唐之际变革说、唐中叶变革说、唐宋变革说、两宋之际变革说。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论”和“宋元明移行期”。
美国学者施坚雅曾提出中世纪城市革命的概念,是以中心地学说为基本指导性理论框架,开展对中国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概括为市场结构和城市化中的中世纪革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的设置;二是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三是坊市分隔制度消失,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及四郊贸易;四是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五是出现了具有经济职能的市镇。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原因是政府放弃对贸易的干预和地区经济的商业化。施坚雅经过对中国历史长时段的观察后指出,中世纪城市革命并没有在中国所有地区或大部分地区同时发生。从中世纪城市革命开始,不但内地开始落后于沿海,而且子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这一时期真正重大的变化是政府在行政职能、社会职能及经济职能上所起的作用不断收缩。因而,这场革命是整个社会管理方式上的革命。在日本,中国史时代区分论争中“唐宋变革期”、“明清交替期”是常见的中心论题。而对南宋到明代中期约四百年的历史研究则很薄弱,尤其是将元代这个征服王朝与宋朝割裂开来。对其定位有中国近世的前期、中世封建前期、古代奴隶制三种说法。重田德提出了乡绅支配论,森正夫提出质疑,认为其与宋元明移行期联系的必要性值得讨论。森正夫提出社会地域论成为日本研究宋代以降历史的主流。在宋元明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键。
门阀士族在隋唐时期还有多少影响力,又是在何时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冲击了门阀士族,但是否消除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呢?租佃制是何时全面推广的,部曲制又是何时彻底消失的?在文化上,宋朝的平民文化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这时唐宋变革论成立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局部出现了一些变化,是否意味着整体发生了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个地区和各个时段发生的变化是否相同或相似,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