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刚过去没几天,一篇关于图书销售数据的文章充斥了我的朋友圈。不能否认,大家作为从业者,对于当下疲软的图书市场是充满忧虑的,甚至有人不无戏谑地说,老百姓有钱吃喝玩乐,就是没钱买书……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自怨自艾,而且我也对涉事的这篇文章观点有所质疑。
这篇文章提出了图书市场生态的问题,无外乎折扣乱象,电商、短视频冲击原有市场,破坏了市场规则……以上种种,其实是老调重弹。经历过发行工作洗礼的人,都会无比向往渠道垄断,因为利润足够高,而且还省心,现在文章对于新业态的看法,其实就是这种对于渠道垄断无限向往又求之不得的最新形态。简而言之,没啥新意。
我们不妨回到图书需求的本源上来。“仓廪实而知礼节”,图书是精神层面的消费品,以前的观点是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自然没有人看书,吃饱穿暖了,人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书籍了。然而现状是,科技大发展,人们产生更高层次需求的时候,图书不是唯一选项了,电视、电影、综艺、体育比赛、电竞、短视频……任谁都比图书活色生香啊。这个不仅仅是国内,国外也是如此,试回忆这些年的新闻,有没有打劫书店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流调,有几个逛过书店的?
换个角度,但凡活得滋润的出版社几乎都有教材或者相关的产品作为压舱石。这是没问题的,因为作为出版社来说也得“仓廪实而知礼节”,有钱了才能去给情怀埋单。对于出版社而言,这就是一个相对垄断的渠道,因此才能攫取利润。作为自然人,买书与否是他自己的选择,作为出版社,刨除教材之外,还总是对市场蠢蠢欲动。这种蠢蠢欲动是很要命的,因为它往往取决于一把手的个人眼光——抑或是个人喜好而已,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决策,现在的直播卖书都不见得能发展起来,一种别人赚了实惠,出版社赚了名声的“双赢”局面。
之所以说这个事情很要命,主要原因是我们永不停歇的“创新”。我们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换个名词就创新了。而真正的创新,却被我们挡在墙外。
这些年流行把问题都塞到“资本”这个框里,我觉得没啥问题,因为真正的出版是需要大资本来支撑的。试想,如果苹果、亚马逊之类的企业介入到教材出版发行中来……万幸,我们的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
继续回到自怨自艾的话题上来,之所以大可不必,是因为图书行业就是一个惯性巨大的传统行业,一切都要回归到传统上来,才能保证吃上饭,否则就只是做饭喂给新业态吃。图书其实就类似于骑马,现在大家都开车坐车了,还有人骑马吗?当然有了,骑马已经从日常交通需求变成了小众的运动,图书今后的发展也一定如此。
从外说,什么时候《著作权法》真正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什么时候能转变付费阅读的消费习惯,这个狭小的市场才能真正欣欣向荣。从内说,冲击出版社的一直不是新业态,也不会是新业态,而是自身莫名不自信带来的不知所谓的变化佐以外行指导内行的积极创新以及生生不息的裙带繁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