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观点一直是我的写作方向,也是我学习写作的目的。
我喜欢思考,也常常一个人思考。喜欢寻找一件事背后发生的根源,以及带给自己的启迪,看到热点事情,喜欢了解背后的故事,真相,牵扯故事的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对它的解读,我喜欢这个世界的多面性,并喜欢解读这些多面性,同时也会想让别人了解这些多面性。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自己。
思考能让我看到世界的多面性。
思考能帮助自己成长。
分享今天一个小故事:
我们异地分公司的同事发来一些word资料,需要我这边盖公章,协调法人签字。
以前呢,他跟我说哪里要盖,要签,我就按照他说的去做,不会去核对到底盖的对不对,因为我觉得这是他的事儿,他跟我说了盖哪里,我就盖哪里,如果没盖对,那也是他没说对,跟我没关系,我没这个义务就纠正他的对错,去告诉他他应该跟我怎么说。
但这次,我让他每一张都帮我标注上,哪里盖章,哪里签字,其中有三张他没标,如果以前,我就不管了,既然他没标那就是不盖,但这次我再次发给他确认,这三张到底盖还是不盖。
最后,所有的都弄完了,我再次全部拍照,跟他确认我盖的签的地方对不对。等他确认都对了,我才寄走了。
看似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也没什么技术难题,但是我现在纠正了一个自己的思维习惯,以前的思维习惯:就是同事跟你说让你帮忙做的事儿,我会觉得最终那是同事的事儿,做对了做错了都是他的事儿,我就是一个帮忙的,即使我哪里做的有偏差,那也是他没跟我说清楚。
但是现在我的点就不在谁对谁错上了,而是我是要和同事合作把这件事一次性做好,怎样才能一次性做好我就怎样做。
我觉得这是我一个思维的升级。这就是我思考得来的:分清责任就等于不需要管对方的对错吗?分清责任的目的其实不是找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件事。但多数人都把眼光锁定在“人”身上:我负责完我的部分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对方的问题。
我意识到这种想法是错的,这不是以“事”为主导,而是以“人”为主导。所以这次,我以更好地完成这件事为目的,在过程中努力提升这件事完成的效率,而不是努力规避自己的担责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