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的笼罩之下,社会极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两者之中的其中一种,是否考虑过应该用哪种方式来表达情感?有没有可能因为勇敢地说出爱而让彼此的关系紧紧靠拢在一起?
我曾在网络上看过杨锦麟主持的一个节目《夜夜谈:那些年我们写过的情书》。他邀请几位嘉宾来畅谈那些年所写的情书,各抒己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回顾那些年所写过的情书,每一封情书都是情感的最好的表达。
情书,作为告白的一种文字载体,在某个时期它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很多年前,当电子邮件尚未出现的时候,只能够靠信来牵着彼此之间的感情。
《夜夜谈》里杨锦麟问那个嘉宾说是否写过情信?记得那个嘉宾表示小学六年级写了张纸条给自己倾慕的男生,不幸被老师发现了,于是便被老师罚站了一个下午。因为这个原因,令她以后在感情方面显得很被动。可见在少儿心理上教育往往能影响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试想,如果那个老师不是罚站学生,而是从容地鼓励说出心中的爱,在青春期里引导学生去探索内心的情感萌芽,那会否影响她以后都能够勇敢表达爱这种勇气?
从小我们都会被长辈教育一定要尊重老师,孝顺父母,爱护长辈。爱,可以分有很多种,我们爱父母,爱家人,爱师长,这些种种的爱,我们都是深深地知道的。但在成长之中,对异性的爱慕能够适时表达么?试问一下,青春期里的对於异性的爱慕,难道这不是爱吗?难道我们在适时表达自己的情感是错的吗?或者他们都会理直气壮且斩钉截铁地告诉自己,我是为了你们好,现在需要好好学习,可别搞什么早恋。显浅易懂的道理谁都会明白,但好歹也需要有一个临界限,既然学校能够教会我们去爱父母,为何不能引导我们去爱自己心里爱慕的人?只不过是说出来,真的有那么困难吗?还是我们一定要抑制在心里萌芽的感情?以致于成年之后对於感情都存在被动的状态?
最近网络电视媒体大肆报道一些中学学校的老师借助讲台来猥亵学生,种种行为让人发指,若是没有这样的温床,又岂能滋生这般的祸害。学校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青春气息和宽容的地方,但是现实之中的这些教书育人的地方,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值得让人发指的事情,可以说,学校是一个具有无穷想像黑暗的地方。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到底是谁的错?我们总是会对自己的孩童说,你需要好好学习,成绩很重要的。我知道每一个父母对於自己儿女的种种盼望,但相反的,除了成绩的好坏,是不是也应该关心一下他们的精神生活?甚至是生理心理共同之上的健康成长?欺凌,固然是不对的,为何社会的风气能够滋生到相对宽容且具有青春气息的学校里呢?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风气,又怎么会发生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而且,对於学校产生了非常不会的社会影响。成绩虽然重要,但成绩不是代表一辈子的,只有健全的身心状态才能够让每一个孩童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去辨清是非,明白这些心理上的东西,是伴随自己一辈子的。
社会的舆论往往把“老师猥亵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等等问题无限放大,很多人都会评论说这些老师连禽兽都不如,竟然要猥亵小学生甚至是未成年人?反问:为何这些学生宁愿默默地忍受猥亵却不敢告知家长和亲人呢?是他们不敢么?还是他们的心灵已经受到一定的摧残和创伤,害怕被家人责骂?还是害怕被别人耻笑?我认为两者都有,但能否真正正视这个问题,又能否真正教导学生要学会增强保护自己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需要从小开始教育,让他们去慢慢意识到一些残酷社会上的真实性,令他们可以去感受得到,这种自我保护意识需要建立在自身之上,但也通过家长、老师等多方面进行沟通来形成一层强大的保护网。虽然沟通是困难的问题,但如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彼此之间的关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对於情感的表达,我不敢说是很多人,但相对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今网络发达,透过不同的渠道都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我记得在二零零六年有一个听众在电台想要对自己喜欢的人告白,酝酿了十多分钟都没有说出来,被电台的DJ嫌弃道:“你怎么酝酿了十多分钟都说不出来。”终于,他在挂掉电话前两分钟的时候匆匆忙忙地说了出来。或许感情的表达,我们都不擅长,只能够借助某种渠道来表达出来。
在宽容的校园里,我们能够学到知识、文化,或者我们也学到伙伴之间的爱护。虽然学校里的老师会告诉我们需要做好自我保护的意识,例如:“放学之后需要立刻回家……”诸如此类的叮嘱总是说过了多遍。并不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只是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家长和亲人甚至是老师都会不停地责骂孩童,令到孩童在心理上产生更深的心理伤害。责骂是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除了让孩童有进一步的心灵创伤,也让他们以后一旦有任何事情都不会对家人进行沟通。就如校园暴力问题,当媒体和网络不断地报道的时候,舆论只能够让愤怒暂且发泄,但如何保护孩童,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最严肃的问题。
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当我们去懂得爱一个人的时候,从最初的萌芽到情感的表达诉求,似乎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作为过渡期。而这个漫长的过渡期,经历了心理上的挣扎,祈求得到某种认同,只有两者结合里,才可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一定的满足和安稳。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选择了通过网络、手机转发华丽辞藻的句子来表达情感。
越来越的人并没有一定文学素养,而是通过转发一些文字来表达。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和转发告白短信,或许两者的或者可以一齐出现的,即使在转发的时候,是否也有一定的真心实意,这倒是不得而知。文字的柔美,似乎已经找不到踪迹。《诗经》里面有一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首是最早的情诗。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情诗或是情书的表达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始终是敢于去表达,而不像当下的人那样不善于表达,甚至是一点点的表达都成为了奢侈的心理愿望。这是国人的一个通病。情书,或许对象并不一定需要是别人,可以理解为透过别人的故事来诉说某些情愫间的延伸。
当下的孩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早熟倾向,社会的发展令他们除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听到、看到的各种资讯。尚在缺乏判断能力的时候,监护人便在此时起到引导的作用。每一种引导,在辨清是非之前,可以慢慢地让他们明白网络上的资讯有好坏之分。随着孩童步入青春期,朦胧的情感逐渐发生萌芽,家长或是老师除了引导,更应该鼓励他们大声说出爱。当引导他们说出来的时候,再去和他们解释这种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上文写到那个嘉宾因为写了一封情信给自己仰慕的男孩,被罚站了一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这是典型的扼杀人性,使得以后在感情里都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多年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老师在课堂上问班上的学生,冰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水,只有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前者得到了表扬,而后者却得到了批评。我们都习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尽管我们都知道冰化了是水,这是正确的答案,正是因为我们都很习惯去适应某个正确答案而忽视了发散思维。就像我们都被告知我们是长知识长文化的时候,而不敢去勇敢说爱的情况一样。虽然说现在写情书的人越来越少,但能否用过说爱是一个问题。
国人都比较隐晦,只能够通过托物言志等方式去说爱。愧于说爱,似乎是常态。相反,外国的某些国家就能够把爱用口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勇于表达的表现,为何国人都在表达感情方面显得特别的畏缩?为何对於所爱的人,仰慕的人,都不肯勇敢说爱?俗语说;“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座山。”到底勇敢来源于何方?我相信,在善于表达感情的同时,能够促进勇敢说爱的动作顺理成章的出现。
我并不是反对早恋,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比较激进。但作为成人,在能够引导的时候,便一定要教导他们勇敢说出爱。这是感恩的表现。每一种情感,它的发生都是从萌芽开始的,在逐渐萌芽的时候,能否慢慢地让它长成一棵小树苗,便需要用心地灌溉。虽然情书现在很少见到,但无论是哪种渠道的告白方式,都能够感受得到对方的真心,也许从侧面反映他的真心实意。我们应该鼓励自己以及对方能够为了爱而勇敢说出来。
我一直都欣赏和佩服那些写词人,因为他们能够透过歌词这个渠道来写出自己对于感情的种种不同的感受。这是一个缺乏爱的年代,这是一个不敢说爱的时代,社会的言论自由能否使得我们为了所爱的人而勇敢地说出来呢?但愿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