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过极简主义的文章,就对简化这个词很着迷,甚至在读完《断舍离》和《自在力》之后用减法的方式度过了迷茫期。家里超过一个月不用的物品扔进垃圾桶,清理微信通讯录因某些琐事添加的好友,卸载手机里不常用的软件,甚至一些让人烦闷不情愿的聚会也被删减。
简化后的生活多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多了很多独处的自由,多了好多知心的朋友,也多了更多读书学习的时间。不用过多关注别人的生活,竟然发现日子过得也不差,不用关注身边的圈子,发现有些圈子进与不进没任何意义。
唯一遗憾的是《断舍离》心灵篇借给别人,要不回来了。借东西跟借钱没区别,第一次索要借出去的书,人家很客气的说,还没看完,让我再等等。第二次要书,人家说她看得太认真,不知道放在哪里了。第三次要书,人家索性傲慢地说,书被她不小心丢了,找不回来了。借书时你是国王,要书的时候就像一个乞丐。
从一本书看破一颗心,心疼我的书,更心疼的是我还没有看完那本书,为此闷闷不乐了一天,再次见到她,我连抬头看她的心情都没有。把书借给假装爱看书的人,就如同把五块钱递给一个傻子,人家不知道钱可以买到面包,而是用那张纸来擦鼻涕,还嫌弃你给她的纸太硬。
一个性格强硬的人从来不会乞求别人更不会讨好这个世界,凡是想要的东西都靠自己的努力得来,更不屑于那些奸诈和卑鄙的小伎俩。在塔拉.维斯特弗的故事中,闪现过无数个熟悉的人影,在她每一次的抉择中,会有其他无数种选择,而塔拉选择了充满荆棘的那条。
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阻碍面前绕路或者停滞,甚至妥协,而最终的结果也是我的现实生活。从来没有熬夜读过英译小说,直到遇见塔拉,开启的是另一种视野和见解,没有谆谆告诫,没有无病呻吟。
提起无病呻吟,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忽然发现这个词竟然有它的独特巧妙,弄虚作假的人无病呻吟为自己披上勤劳的外套,装腔作势的人无病呻吟为自己装扮起圣洁的光芒,偷奸耍滑的人无病呻吟为自己刻上勋功章。可能不是这个世界病了,而是人进化得更聪明了,文字的含义竟然都跟不上语境的反转,好好的一个贬义词变成了人人追逐的价值观。
跟朋友聊天,说起一个特别努力的人,开玩笑地说要像他学习,以我们的聪明加上他的努力,哪怕不成功也成仁,她笑着说“你去成功吧,我先成人就行。”我呆住然后哭笑不得,“坏人”真的是无处不在。是时候泡杯茶,好好看看《浮生六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