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同学——
虽然不少人说起自己时,总会用到这种说辞,但我要重申一下,说的不是我。
我认识一个同学,非常不懂得看气氛说话,而且经常会说一些匪夷所思的话。
一次,宿舍同学一起吃饭。其中一个同学聊起自己做主持人的理想,吐槽起当今社会做主持人的种种不易。我们纷纷表示赞同,并鼓励他坚持下去。
这时,旁边的朋友突然来了一句:“我觉得,做主持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行。”
气氛一度冷到了冰点,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那个想要当主持人的同学尴尬地笑了笑,道:“是吗?那你去试试吧。”
他以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开始更加放肆的自夸起来。
这个行为终于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顷刻之间,他成了众矢之的,一张嘴说不过两张嘴,在别人的质问与嘲笑中,最终苦涩地闭上了嘴。
我在一旁看着,什么都没有说。
这样也好,
人总是要露出自己柔软的地方,让别人碰得伤痕累累,最后才会变得坚强。
小时候,父母教会我说话,长大后,“朋友”让我学会了闭嘴。
小时候有些内向,为了交朋友,努力在别人面前“搞笑”。
能看到别人露出笑容,心理就会感到满足。
之后,变得更加激进了。
喜欢出风头,说话没分寸。为了让大家开心,说一些性质恶劣的玩笑。一不留神就触及别人的逆鳞,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
和朋友争论,就算争得面红耳赤,也要占据上风。
被人怼了,总想着找机会反怼回去。
等到察觉之时,往往为时已晚。虽事后道歉,但一度破坏的关系总是无法恢复到原样。
表面上和和气气,你来我往,实际上却有了隔阂,最终渐行渐远。
最后,朋友成了熟人,熟人成了陌生人。
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长大后,我学乖了,懂得什么时候该收口了。
以前被怼了总要找机会怼回去,现在学会了隐忍与原谅。
以前吃了瘪总是咽不下这口气,现在撸撸串也就过去了。
因为我知道,
真正无话不谈的朋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就算有,也绝对不会多。
既然如此,和大多数的“朋友”交往时,就不必太较真。
想和某人成为“朋友”,先去观察,找到对方喜欢的话题,然后制造机遇,与之接触。
遇到对方不喜欢的话题,及时刹车,改变话题方向。
与别意见冲突时,主动服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
不少“朋友”相处后总会说:“我们真聊得来。”
是啊,为了和你聊得来,都不知道准备了多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没错,我把自己隐藏起来,用最周全的形象,最万无一失的方式去应对他人。
就像不断跌倒后,身体自然就学会了减少冲击的最佳方式。
在不断的伤害和被伤害后,我学会了闭嘴。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避免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让自己远离不必要的麻烦。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即我们都与大陆相连,依然无法跨越心灵的海洋。
互相理解是不可能的,能做到的,只有互相忍耐和互相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着自我表现,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
与其自作聪明、口若悬河,不如闭上嘴听听别人说了什么。
适时闭嘴,不只是尊重他人,更是自我保护。
懂的,少说;不懂的,不说。
有话,少说;长话,短说。
没话的时候,闭嘴就好。
毕竟,
沉默是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