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我大概知道这是一部喜剧,据说还有点儿社会意义,这样的片子就是我的菜啊,抱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看,结果我从一开始笑,到后来看到哭,又笑又哭,电影结束的时候,看着外面一地灿烂的阳光,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女主唱的那首我要你,突然感觉很幸福。
电影中的人一开始只是想好好的在学校教书,最大的过错也就是虚报了一个教师名额,随着他们的掩饰,故事的发展越来越荒诞不经却又倍感真实,每个人都被剥夺了最重视的东西,只留给我们一声枪响。这是一部非常有特点的片子,它有许多的硬伤,但是不妨碍它深深的留在你的心里。
一、影片开始的第一段情节是最幸福的,美好的像田园诗一样不真实。
一群教师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他们最大的苦恼是找不来学生上学读书,生活非常艰难,几间小土房,几套破桌椅,一个打不响的上课铃就是全部的电教设备,哦,还有一部可疑的明显不符合场景出现的唱片机,看看,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贫困山区希望小学的雏形么,多么有代入感。四个老师和孙校长的女儿佳佳,还有驴得水----一头供给他们挑水的驴子生活在一起,但是都非常开心,一群充满着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这从看他们挨个出场错误百出的救火方式就可以看出来,只有知识分子才会这么作。
紧接着,为了应对教育部特派员的检查,他们急中生智抓了铁匠COSPLAY,居然成功的应付过去了,朗诵莎士比亚对白那段所有观众都笑场,还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馅饼,美国人罗斯先生捐助吕得水老师每个月三万法币,靠着这笔钱,他们改建了教学楼(一所破庙),操场。当灯亮起来的时候,夜色那么美,他们在一起跳舞的一幕,我以为不输给任何豪华晚宴,看他们脸上的笑容和眼里的光芒就知道了。
二、美好的都被破坏,人性里的恶全部被释放出来原来可以这么坏。
这一切的摊牌是从罗斯先生要看他的捐助对象时开始的,为了能继续得到每个月10万元的捐款,特派员同意了铜匠提出的要求,骂一曼直到他满意,这就是公开把恶从笼子里放出来的第一步。魁山第一个站出来,夹着私怨骂一曼,句句诛心,文化人的能耐都在这儿了,斗不过更强的,就拿弱势的出气。更毁人的还在后面,铜匠要剪一曼的头发,孙校长亲手剪的,我看着一曼那双眼睛失去光芒,变得呆滞,这是全片第一个泪点,头发剪完,一曼也疯了,她没法面对这一切,钻进桌子下面躲着不出来。口口声声说爱她的两个男人却肆无忌惮的骂她。
周铁男试图保护一曼,被保镖一枪擦着脸打过去,才知道在暴力面前,文化人的傲气连个屁都不是,看着他拼命磕头求放过的时候,感觉特别心酸。我们的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周铁男,面对强权的时候不得不忍辱负重。
孙佳佳一心想揭露黑暗,却在孙校长的农村教育梦前和那一跪前屈服了,莫名其妙的要和铜匠举行婚礼,好在这场铜匠老婆出来搅局了,最后变成一场闹剧收尾。
三、全片的整体形象荒诞又幽默,许多讽刺和隐喻的地方都表达的恰到好处。
明明是荒诞的情节,让你觉得又这么真实。
铜匠在课堂上用方言大声朗读莎士比亚名篇冒充英语授课,自称在英国留过学的特派员听的连连点头;
铜匠穿上貂皮大衣就变成了被放出来的恶,仗着特派员有求于他对一曼百般报复;
铜匠被安排躺在灵堂上见罗斯先生,却在听到罗斯要带孙佳去美国时忍不住复活“我也要去美国”;
裴魁山和周铁男向罗斯拼命解释人是可以死而复生的,所谓假死状态,居然说服了罗斯;
铜匠老婆来闹场,成功的搅黄了这场婚礼;
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暗合的,民国时期,风雨飘摇,即使想在一个小山村里不问世事,也是难以苟活于乱世的。当初老师们抱着美好的愿望来到这里,最后却为了想要掩饰驴得水变得人性扭曲。
孙校长想当农村教育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拼命的掩饰这一切,默许甚至推动这一切事情的发生,只是为了保住这个学校;
老裴想找回男人的尊严,是个貌似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但是一旦被人触犯了利益就睚眦必报,从他要自己的那份法币以及用最恶毒的话骂一曼可见一斑;
周铁南倒是最可爱的知识分子典型,只是在强权面前不得不屈服,还妄想着“以后等我坐上这个位子,打入敌人内部后怎样”,殊不知如果他真的进入了那个阶层,被改变的只会是他,一个人只会被制度同化,这一点和西方大片里总是一个人对抗整个社会制度正好相反。
一曼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精灵,最后却成了整个闹剧的牺牲品。一开始其他的人默许她睡服铜匠度过难关,出事之后却拿她泄愤,最后她疯狂的自杀了,用一声枪响诉说自己的不甘。
铜匠想出人头地,特派员想贪美国人的钱,美国人想做慈善佳佳,想揭露社会的黑暗。这群人一起上演了这场闹剧,曲终人善,只有佳佳投奔了延安,给本片带了一丝希望。
微博电影热映里评价它:“《驴得水》——一部看完让你想很久的电影”。确实,这是一部会让观众看过之后不自觉思考的片子,就这一点来说,本片非常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