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领学生去电脑教室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从三月份开始,县局筹备这件事,一直到五月才开始实测。
正好,五月是心理健康月,正应景。
昨天我们召开了全体老师的通报会,发布了县局的文件,老师们依照文件自行在网上测评。
而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测评。
我先期进行了电脑的开机尝试,一切顺利。
当初对语文教学有些厌烦时,梦想有一天,自己只做个信息技术老师,天天守在电脑教室,等着学生兴奋地来上机,点点鼠标、键盘,就把课上了,那有多美。
今天,果然愿望实现了。
我组织学生一起来到了电脑教室。
学生个个兴奋不已。
我校建校不足两年,上学期电脑教室才配置齐全,学生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成排崭新的电脑,眼睛都闪着光。
也许在他们眼里,只有网吧,才有这样的场景。
手机流行的今天,谁还去网吧呢?
学生找到各自的座位,对应好机器,我在主机上把学生机的屏幕给灭了。
学生一阵困惑,不过,马上安静下来。
“大家的电脑,老师这边能控制,请先听老师讲解。”
我从心理老师瞬间变身信息技术老师,讲解、演示起电脑测评的步骤。
当解除锁屏后,学生个个兴奋地拿起鼠标操作起来。
这时候,我才发觉,之前把问题想简单了。
在登录网站时,不少学生连拼音输入都打不好了。
即使我刚刚演示过,并介绍说:“你可以把文件中的网址代码复制到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再粘贴点回车,就找到测评网站”。
但是,这样常识性的话,多数学生根本听不懂。
“老师,哪是地址栏?”
“老师,我的怎么网页打不开?”
“老师,哪个键是回车键?”
我只好与带班老师,一个个演示,甚至直接帮学生完成操作,直接找到网址,让学生直接测评。
临近结束,我一再提示:“请不要关闭浏览器,只点退出登录就行了。”
可再去巡视,还有不少学生直接点了浏览器上的叉号,关闭了网页,害得我还得在下个班来时,再演示一遍,才能找到测评网页。
可能学生连浏览器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不由感慨良多。
学生几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接触网络就是通过手机,尤其是触屏的智能手机,而PC电脑,这种传统的智能设置,对他们来说,太过笨重而复杂。
智能设备(像手机、平板电脑等)让新一代青少年在体验到便捷、简易地同时,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尝试的机会?
00后的学生,生活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他们极少接触过PC电脑,即使接触,也是在游戏的状态下。
就像当年我们七零后,虽然见识过算盘,但也几乎不会使用了。
当初我们老师,也可能在埋怨我们无知、无能。
这也许就是时代的不同吧。
但,我从学生身上感觉到的是另一种隐忧:智能手机让操作变得直观、便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磨掉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今,很少有人还在记忆亲友的手机号码了,因为智能手机帮着我们在记录,甚至为了防止丢失,还起用了云存储技术。
如果仅仅是技术的更新,还不能让我们感到失望,更重要是,学生也养成了在手机上消磨掉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需要了解什么内容,在手机浏览器中百度搜索就行,甚至连搜索输入都使用语音。
在2008年《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中,尼古拉斯·卡尔问道:“谷歌让我们愚蠢吗?”
卡尔认为,整个互联网,不仅仅是谷歌,一直在“以专心致志和沉思的能力消亡”。
他担心互联网正在“重新编程我们”。
但是,卡尔还指出,我们应该“对他的怀疑持怀疑态度”,因为也许他“只是一个担心的人”。
他解释说:“就好像有一种赞美技术进步的趋势一样,有一种对所有新工具或新机器中最糟糕的情况也有反感。”
十多年前的担忧,如今更切近地走进我们,走进下一代人的生活。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便捷,而被技术劫持,臣服于技术的羽翼之下,安享闲适,进而放弃自主的思考与专注的探索。
也许,正如尼古拉斯·卡尔所言,我也“只是一个担心的人”,但愿,这种担心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提醒与督促。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勤于动手的能力、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好奇探索的意志。
这才是未来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手机没有错,网络没有错,技术没有错,错在我们没有驾驭好自己的意志,把握好自己的目标,清晰自己的需求。
学生离开了电脑室,而对于电脑技术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