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妈妈说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作者: Dana的成长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00:25 被阅读0次

2017年12月5日,赶在35岁前生下了第一个娃,成功地步入了宝妈行列。宝宝现在6个月半,陪伴他成长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营造一个正能量的家庭?父母应该怎样树立好榜样?如何给他培养好习惯受益终生?带着这些疑问拿起了这本书。

书里的内容让我很意外,作者经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竟然是父母对孩子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我对这个结论半信半疑,甚至有些不快。为了孩子放弃职业生涯专心养娃的妈妈们,为了给儿子树立榜样坚持健身戒烟戒酒的爸爸们,难道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角色?

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人生轨迹比较奇葩。一听到心理学家联想到的是大学研究室的教授或博士之类人,然而她是美国的一个家庭主妇,独立研究者。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中途退学后二十余年在家编辑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大学教科书。也许走出大学研究室,没有束缚的环境使她涉及多个领域的研究,向权威发出质疑,得出了惊动整个心理学界的理论,推翻了教养假设,荣获了美国心理学会扮予的优秀心理学作家奖。

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教养假设。即使不懂儿童心理学的普通父母也能猜出一二。那句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先天禀赋,后天教养”就能体现出教养的重要性。教养假设认为父母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社会化与人格特质。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注,他们的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安全感和亲近感,就会成长为有自信、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与孩子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孩子读书,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聪明活泼,在学校表现好;如果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少去闯祸;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和体贴,他们的孩子同样也会诚实、友善和体贴;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他们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多半也过得不好。这种铁证如山的事实怎么可能被推翻?

作者主要通过四个问题解说了人们对教养的误解以及孩子如何社会化。

一、 为什么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

生活中到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比如,一对父母,永远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为什么他们却养出了不拘小节、甚至邋里邋遢的子女?为什么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兄弟姐妹、甚至同卵双胞胎,长大后会拥有迥异的个性?

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贵族家庭的孩子都是由保姆或家庭教师抚养到8岁。在家中,他很少跟母亲在一起,跟父亲相处的时间则更少。等他长到8岁,就会被送到寄宿学校,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回家度假。然而,当他离开私立贵族学校时,他的谈吐和行为既不像学校的老师,也不像小时候带他的保姆或者家庭教师,而是更像他的父亲。这显然不是父母教养的结果。

二、为什么当今社会主流的育儿观念,会特别强调父母的作用?

这类过度强调父母对子女影响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教养假设”,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观点。

今天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就是他的核心家庭,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必然影响深远。所谓核心家庭,就是由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成员是一对夫妻,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但事实上,核心家庭只是现代社会的发明,它的历史其实很短。

当代育儿专家认为这只是我们这个文化和时代所特有的;它们远远谈不上是真理,有的甚至如同空中楼阁,理论基础并不扎实。

这种“教养假设”非但没有好处,而且还有个明显的坏处——让今天的父母非常焦虑。深怕自己没给孩子做好榜样,因孩子的某些坏毛病责怪自己......

三、 如果父母的教养不是特别重要,那什么比较重要?

作者认为,是群体,尤其是这个孩子所接触的同龄、同性别群体。

这是人类漫长的演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人们从“骨子”里就更渴望群体的接受,而不只是父母的肯定。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不是大人对小孩做的事情,而是小孩对自己做的事情。在这种自觉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并不认同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大人,而孩子认为自己和“大人”不一样。如果有足够多的男孩和女孩形成群体,那么他们就会在同年龄、同性别的群体中完成社会化。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对父母有强烈的反抗心理。青少年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他们是小孩到大人的过渡阶段。他们外表像大人,然而心里拒绝成为大人,故意采取让大人生气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他们的群体。父母如果了解了青少年固有的心里发展特征,也就不那么纠结他们为什么处处唱反调了。

另外一个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理论是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情境转移。人类天生就具有适应不同环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然而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大人往往倾向于根据过去的不同体验总结出经验,再根据经验有选择性的接纳新环境。然而孩子不一样,他们不需要总结经验,新的环境从零开始学习适应,因此一个孩子在家里的行为,几乎肯定和他在学校的行为不一样。他们在新环境下不会费劲儿的把家里的做法搬出来,而是现学现用。因此在面对不同环境的时候,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无助,恰恰相反,他们坚强而灵活。

日本周围的朋友们常常会把幼龄孩子送回国内老家托父母照看一段时间,等把他们接回来时很惊奇的发现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中文好了很多,相反日语几乎忘的一干二净。孩子们从零学习完全融入新的环境,而不像大人要用母语来学习外语。

四、 在明白上述这些道理的基础上,为人父母应该做什么?

首先,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知识和训练,帮助孩子在走出家门后,能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次,父母应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群体,帮助孩子在群体里有一定的地位。童年时期孩子在群体里的地位对成人以后树立自信心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孩子在他的群体里经常被欺负,不快乐,那么父母应及时的给他换个环境,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同辈。

在读这本书以及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回顾我的童年。那时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不富裕但也不会饿肚子。我们有七八个好朋友,每逢谁过生日大家凑一凑零花钱买礼物买蛋糕,骑着自行车到朋友家庆祝生日。圣诞节时要准备厚厚的贺卡,一起逛夜市,一起逛街买衣服,一起在广场点歌机上唱两首......没有攀比没有歧视……

中学时代,我们的父母大部人都去韩国打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更谈不上父母的教养,然而我们都成长为良好公民,现在都已为人妻为人母。很庆幸当年有这帮好朋友好姐妹,她们是真正影响我一生的人。

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有缘结交到受益终身的朋友,我会也为之做最大的努力。

相关文章

  •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笔记05家庭关系——W11教养的迷思——《教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笔记05家庭关系——W11教养的迷思——《教养的迷思》 一、摘抄总结 教养的迷思1:家庭环境对...

  • 迷思迷思——教养的迷思

    我最近陷入了深深的迷思。本来吧,孩子就教育的很失败,在佛系老母亲和狼妈虎妈理念上经常纠结,最近又读了《教养的迷思》...

  • 有书共鸣《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刚刚把这本书看完,却还不知道今天是活动的最后一天,还以为自己有时间可以为明天的读后感准备一...

  •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2017年12月5日,赶在35岁前生下了第一个娃,成功地步入了宝妈行列。宝宝现在6个月半,陪伴他成长的这段时间我一...

  •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读书会第三个板块家庭关系的第二本书是《教养的迷思》 家庭中除了与配偶的关系外,最关键的就是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了,对子...

  • 教养迷思

    观大熊猫,看教养迷思感受 今天带娃去科技馆,顺便看了一部关于熊猫的纪录片:大熊猫终将回到大山深处,从闪烁的镁光灯下...

  • 五《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老公总觉得我对儿子的教育实在是太焦虑了,他跟我说父母的教育,其实对孩子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于是就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带...

  • 教养的迷思

    《教养的迷思》,这是何帆老师最近在读书俱乐部讲解的一本书,让我对“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前段时...

  • 教养的迷思

    何帆老师的这一期专门讲的是教养的话题,首先他提出:教养假设是错的,即家长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不正...

  • 教养的迷思

    得到APP《何帆读书俱乐部》专栏前几周的书单中推荐了《教养的迷思》做为精读书。当时听到何帆老师介绍这本书的主要思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al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