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答了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请教大家是怎么断舍离书本的?
因为本人是极简主义者,目前也想舍书。但是看到读过的书都有其价值与魅力,就很不舍得,大家是如何决定书本的去留呢?
这是很多极简主义、断舍离人士等等常会提出的问题。
其实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舍”的困扰,是过度聚焦在了“方法”的层面。
无论是极简,还是断舍离,包括怦然心动、留存道等等,如果我们能首先理解了它们共通的那个“道”的层面,就会发现,所谓的方法,将不攻自破。
大道至简,可以说一切的“舍”,最终的都在追求我们最熟悉的那个词“中庸”。
即为“极致的合适”。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只有无限地接近合适,而没有统一的标准。
1、舍弃之前,制定自己的标准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但极简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每个人对极简都必然有自己的特定理解。
在极简的最初阶段,可能会有很多人陷入到极简数量的执念当中。
但伴随每个人的必须之物不可能完全相同。
乔布斯的卧室最重要的只一盏台灯,一张蒲垫。
江湖都称,扎克伯格只穿一件衬衫,但其实他是有很多件同一种款式。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除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之外,更少不了照顾到家人的感受。
你更在乎极简的数量,还是质量;风格,还是品质;个人选择,还是兼顾他人感受。
一切随你所愿的极致,都可以成为你自己极简的标准。
极简只是“减掉烦扰”的一个结果。
人生每个阶段需要“减”掉的身外之物,也必定与各自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当下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所以,同一件物品,对己是无用之物,对彼却可能是心头至宝。
找到自己对“极简”的理解,制定属于自己的标准和原则,找到当下最舒适的那条“底线”,是行动之前,最重要的事。
2、理智难抉择的时候,相信自己的身体
心理学上说,你能在瞬间想起的事物,一定对你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会为我们记住所有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事情,那些记不起的呢,自然就说明对我们不是真的重要。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就详细地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等科学,论证了身体的记忆对曾经的情感,以及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身体可以疗愈我们的心灵,更比大脑值得信任。
当你拿起一本书,身体在去与留之间左右徘徊,这本身就说明了你并非全然喜爱着它。
如果你想让自己果断一些进行取舍,其实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舍”掉了。
因为选择留下,也同时积攒了缺憾。
3、情感和故事,才是舍与留的最高标准。
讲理容易,断情难。
如果是一本有用的智用类书籍,舍弃,还可以再买。
如果是一本恋人送你的Ta最喜爱的书,对一个分手后的你来说,留下,就意味着不开心,而舍弃,就意味着你必须做好了割舍过去的准备。
如果你认为对物品的不舍,可以被内心抚平,那么舍弃无妨。
如果因为舍弃而久久心生悔恨、自责,那么或许它还没到那个离开你的时候,说明你的心还没有做好准备。
那就坦然留下吧。
极简最终是要轻装前行,物品的负担要放下,更应该放下的当然是心理负担。
能接纳当下的人,其实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极简主义”。
愿这位提问的网友,和阅读此文的你,放下纠结,快乐极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