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能在公众场合流畅表达,感觉自己语言跟不上思维的节奏,要么自己过度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要么就是自己语速过快,给人感觉思维混乱,没有逻辑。
昨天第要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本来想的好好的,可是当在现场发言时,反而语无伦次,想到哪说到哪,而且语速很快,结果却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正思想,甚至造成了听众的理解偏差。
这样的问题,自己过去也遇到过,而且不止一次,可次次都被自己搪塞过去了,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紧张,然后就了(liǎo)事了。出现这样的现象或问题,其实有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地向深处挖掘,去还原事实原貌,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现在回忆一下这些年遇到过与此次情景类似的片段,重点挖掘一下自己当时的一些现场反应。
第一次是大一那年上台背诵英语文章段落。当时学校有一场英语演讲比赛,我们专业报名的人数只有几个,英语老师刚好让报名比赛的同学在下一节上课时,先上台背诵英语课本上画的段落。背诵的记忆就3个同学,可是教室里几乎都坐满了。自己其实在课下已经背了那段话不下十几遍了,可当站在讲台上那一刻,却只背诵出了第一句,然后第二句就忘了,大脑一片空白,只好打圆场说so excited,连着说了好几遍,刚说第一遍,同学就哈哈笑了,感觉缓和了一些气氛,可是到我展示的时候,还是记不起来,在讲台上站了有大约3分钟,最终还是尴尬的下了讲台。现在写出这些文字,还能感觉到当时一丝的尴尬,这一影响也太大了。
第二次是思修课展示。同样是在大一,记得当时我们要求是做一个PPT展示,内容是我们活着的意义。那段时间自己也刚好在学习制作PPT,尤其还学了一手如何制作PPT里面的炫酷特效。我当时用了一个午休的时间,也把整个时间都用在了怎么制作PPT上了,而没有真正的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在课堂上展示时,自己说话语速莫名的飞快,演讲的内容最终变成了纯粹展示PPT,形式完全大于了内容。可以说我是没有内容的,因为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时,大脑也没有自我意识,当看到这个题目,本能地只是去百度了答案,然后把百度的内容复制粘贴到了自己的PPT上。最后结束,我的展示对同学对自己也没有一点意义,甚至到期末课程结束的时候,思修老师对我是否展示过没有也没有一点印象。
第三次是大二做英语话剧展示。记得我们组是6个人,因为故事是我们自己动手设计的,场面动作等等我们也排练了好多遍,最后外教也给了我们组最高的分。我想这其中是我们没有随到流,没有去百度照抄别人的故事,表演的更加自然,符合实际情况。现在再来说一下当时我的状态。当时,上台时,我非常的紧张,紧张到就那几句台词也忘了,幸亏有朋友现场展示的搭配,整个话剧得以顺畅的进行下去。
第四次是大四做毕业答辩。
第五次是站在十几个人面前做即兴演讲。
第六次是高中英语课试讲。
第七次是研究生复试。
其实这些场景,自己并没有勇气去回忆,而且还可能去刻意地回避,即使过去很多年,现在想起来还是显得有点局促和尴尬,心理还是有点隐约的不舒服。不过现在好了很多,自己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问题难道不就是一个个帮住我们提升自我的机会吗?(汗颜,这个观点想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想起是看哪本书还是看哪个视频感悟到的。)
只要遇到困难或者挫折,静下心来,想想哪出错了,尤其是一些经常遇到的问题,更值得我们花时间好好地去深度思考一下,然后找到一个解决方案,等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可以实践这个方案。
我们也许还会遇到问题,但是没有关系,这就像人工智能里的深度学习,其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更是代表。它也是经过多次迭代才找到答案的,而且这个答案还不是最优解,系统还需要不断输入数据,迭代数据才行,也就是说,模型越大效果越好,优化算法设计的越细致精妙效果越好。
我们也一样,自己只有不断地遇到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是我们自身系统输入的数据,只要数据足够多,然后迭代多次,我们就表现的越好。我们的数据从哪里来,那就要不断地去切身的体验生活,这些经历的汇总就是我们的数据。
如果我想表现的效果最好,光有数据还不行,还得有像神经网络类似的模型。如果把我们的模型那就要好好的反思,这就像深度学习里面的优化算法,不一样的优化算法对应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思考的方式有有影响,如何才能更好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平时需要关注的问题,现在我想这需要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做补充,哲学知识做基底,例如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这样能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然后专门看看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记,看看他们是怎样解决问题。其实,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前人也遇到了。而且,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
再次总结一下问题出现在哪里了
我想只有坦然的面对自己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的成长吧。现在,终于能正面面对自己了,看见真实的自己,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也能坦然面对。
这个问题是关于语言跟思维的关系问题,那就分从语言和思维两个角度看待出现这样的现象。先从思维上说起吧,其实,之前都是有准备的,而且准备的已经很充分了,但上台却并没有按照自己想说的去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量很大,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外界信息,这些信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被我们装进了大脑,经过时间的发酵,它们变成一个一个知识,然后这些知识互相勾连,相互交织,最终它们在我们的大脑中编织成了一张知识的大网,而网上的每个结点就是一个知识。
在现场展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异常的兴奋,这张大网也弹性十足,每个知识结点都蠢蠢欲动,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有些许联系,如果此时,我们紧张,这些知识结点就像脱缰了的野马,最终个个都突破了我们精心编织的知识网,这样就造成了我们语无伦次,哪个知识结点先挣脱束缚,我们就先说哪个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步。首先我们要给自己定一个大纲,根据事先要讲话的时间要求来安排要说的话。要明确要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尽量刚开始不要临场发挥,在经验不多,不能控制场面或者不能在现场随心所欲、有的放矢的讲话时,最好还是照着提前准备好的大纲步骤来,说完为止。然后在展示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要说的话,而不是自己。把要说的话当成是我们的一次任务来看待,讲完,任务就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