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不好的两个大学生的情况,学生甲对自己说:我想是教授故意出了很难的题目考我们,目的是想激励我们好好学习,我应该更认真的学习,争取下次考试能考好。学生乙对自己说:我可能没法儿在大学混下去了,我担心我的智商不够上大学,现在我终于知道这是真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认为在下一次考试中,哪个学生会有较好的成绩呢?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肯定你肯定会说是甲,因为他对失败原因做了一些让自己觉得欣慰的解释,这样会使他更能控制自己,相反,乙则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习得性无助那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习得性无助的定义是,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Abramson等人认为,人们在解释负性事件时的归因方式有三个维度:一是稳定型归因,认为事件起因于某些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因素,(例如智力),而非随时间改变的因素,(例如你在一项任务上所付出的努力),二是内在型归因,Abramson认为事件起因于自己,(例如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非外在的因素,(例如考试的难度),三是整体型归因,认为事件的起因是某些适用于许多情景的因素,(例如智力会影响你在许多方面的表现),而非某些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的因素,(例如音乐才能虽然影响你的音乐课的表现,却不影响你在其他科目中的表现)。
根据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对负性事件作稳定内在的整体性归因,会导致绝望、沮丧、降低努力程度以及学习困难。
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乙相信考试成绩差的原因是稳定的,(因为她不够聪明),认为是自己的因素造成的,(应该责怪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但同时认为会对其他大学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不够聪明会影响许多科目,不仅仅是数学)。这样的解释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产生,从而造成情绪低落,努力减少以及对新事物学习困难。相反,学生甲则相信自己的成绩不好,不是稳定因素造成的,(下次教授会出比较简单的考题,自己下次可以更加努力),是出于外在。(教授有意出难题)特殊的因素,(数学不好不会影响其他科目)。
习得性无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