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问题疫苗新闻的曝出,《疫苗之殇》成为了朋友圈的大热文章。问题就在于这篇“政治正确”的大热文章在逻辑上却漏洞百出,而且误导了公众对于疫苗该有的看法。那么我们该如何用理性思维看待《疫苗之殇》以及相关问题呢?
如何正确判断因果关系,是破解《疫苗之殇》的关键。
《疫苗之殇》这篇文章本身的逻辑是存疑的,文章一直在描述”孩子打了疫苗之后,出现了重病“。然而,文章对于疫苗与孩子重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样的只字未提,仅仅是在进行大段的情感描述以及事实陈述。换言之,这篇文章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接种疫苗之后就生病了?”反而在暗示孩子的重病和疫苗有关。
没错,暗示。
暗示
人类的脑子,天生就在寻找解释和联系。问题是联系本身是能够被制造出来,或者说是能够被引导出来的。
例如:孩子接种了疫苗之后发高烧。自然会让人感觉孩子的高烧和接种疫苗之间存在联系。
孩子吃了麻辣烫之后发高烧。自然会让人感觉孩子的高烧和麻辣烫之间存在联系。
暗示的力量就在于此,它并没有直接明确告诉你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它能够让受众感觉“这两件事好像有联系吧”,让受众自发产生的(实际上是被引导了)脑补来推动舆论的发展。
破解之法?认真思考因果联系
任何能够成立的因果联系(A导致B),一定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A真的能够导致B吗?2.A是导致B的主要因素吗?
就以孩子接种疫苗然后生病为例。《疫苗之殇》一直都在暗示“孩子接种了不好的疫苗,因此患上了重病。”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暗示是否成立。
1.不好的疫苗,是否真的能够导致孩子患上重病?让我们来看一下相关新闻报道。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评论称,接种未经2℃-8℃存储冷链运输的疫苗,首要风险是无效免疫。
注意,是无效免疫,意思是疫苗本身不会发挥疫苗该有的作用。那么能不能够使人生病呢?
“其他的风险可能性较小,例如可能因储存不当导致污染或抗原变性引起不良反应。”王月丹表示。
而且,就算是接种了之后发生了不良反应,也未必是疫苗的问题。不良反应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因为我之前接种了疫苗,现在孩子发烧了,于是得出这个疫苗有问题的结论。这就好比是鸡叫了,然后太阳升起来了,那么鸡一叫太阳就会升起来了咯?
或许这时候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接种了疫苗万一发生问题怎么办?就算概率很低万一发生了怎么办?那么这时候就得考虑问题2了。
2.A是导致B的主要因素吗?
疫苗是导致孩子生病的主要因素吗?
目前疫苗接种产生不良反应,更多的实际上是孩子对疫苗过敏,可是有很多家长便把过错推给疫苗。在这里打一个比喻:
孩子对鸡蛋过敏(家长和店家并不知道),孩子吃了鸡蛋结果过敏了,于是家长认为这是鸡蛋的问题。
怪鸡蛋咯?按照这个逻辑来推论,那全世界的鸡蛋都是坏的。
孩子对疫苗过敏(家长和医院并不知道),孩子打了疫苗结果过敏了,于是家长认为这是疫苗的问题。
这个逻辑合不合理,我想大家自然明白。
同理,《疫苗之殇》文中提到的孩子们在接种疫苗后患上的疾病,疫苗是产生这些疾病的主要因素吗?会不会是孩子实际上有相关病史,恰恰在接种了之后爆发出来?文章没有回应。会不会是孩子实际上是因为不恰当的注射操作才导致的疾病,和疫苗本身并无关系?文章依旧不置一词。只描述现象和联系,而不去探究这两者之间是否是真的有联系或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文章的问题一目了然。
换言之,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避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就要思考两件事:1.A是否导致B?2.A是否是B的主要因素?考虑清楚了这两点,自然不畏浮云遮望眼,能够避免被朋友圈热文牵着鼻子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