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浩然
在互联网的产品思维中,发现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变成了一种通用思维。但是这种思维里有一个陷阱,就是“只要用户有这种需求,我们就尽量想办法去满足它”。
但是对用户有求必应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想象一下,你去吃自助餐。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想吃,总怕自己错过了什么,于是这个吃一点,那个尝一些。最后是不是经常吃得太多反而难受?在这之后,是不是有人因为怕自己吃撑反而不想去吃自助餐了?
需求一旦被过度满足就变成了受罪,如果商家不控制,用户可能会过度满足。当一个产品慢慢地增加丰富的功能,满足用户各种需求时,是不是也丧失了产品的简单易用性?当用户可以肆无忌惮的被满足时,快乐与不快乐就难以区分了。
可以说商业文明是基于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双螺旋DNA不断演化的,但随着消费升级、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对于用户需求的满足开始需要把控火候。这就好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一开始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就要适可而止了。
那怎么把握这种火候呢?观察需求的边际收益。还是以吃饭为例。当人很饿的时候,随便吃什么东西都觉得很满足。当不是很饿的时候,可能只有味道好的事物才会带来满足感,而当人已经很饱的时候,只有事物美味的享受大于吃撑的难受时,才会有满足感。当吃美食的好的感受和吃撑的不好的感受正好抵消时,此时边际收益为零。再吃下去,就是受罪了。如果你一顿饭开始吃的很好,但迟到最后因为撑得难受而停下,那么下次你再想起这顿美食时,根据心理学的“峰终效应”,可能你会对这段饭的感觉一般般了。
任何享受都有边际递减的效应。一旦边际收益为负,享受可能就变成了受罪,用户就会离开。火候控制得最好的程度应该是让用户意犹未尽,遗憾的才是最好的回忆。而怎么控制遗憾与失望的尺度,这就是产品的艺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