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全部观点都是源自个人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其次,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手工码字。如果觉得有用或与我想法一致。希望能够说出你的想法或给一个赞,非常感谢;最后,如果有幸能被转载,望能够注明出处。
第一次接触vice就是看《触手可及》,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但是观影之后深深的被其风格所吸引。
《触手可及》出来以后,人们对片子的内容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是帮陈冠希“洗白”,有人觉得是展示了真实的陈冠希……双方各执己见,都有各自的道理。这其实就是“真实”的属性,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很难说陈老师没有为这个纪录片策划自己的复出之路,但你也不能否定制作人对纪录片真实的追求。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双赢的结果,陈老师展现的他“真实”的自己,VICE也因而推广了中国市场。
今天我想说的其实和片子内容没什么关系,更多的是想说说社会性纪录片和VICE这个团体。
(这是知乎上的问题)“真实”的震撼
社会性的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独树一帜的一个类型,它真实的反映出社会中不为人知的一部分人或事件。我们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通常在其中能找到共通性,引起自身的共鸣。
VICE纪录片的选题和拍摄都是社会性质的纪录片,但是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策划的痕迹。“青年进步文化+争议人物陈冠希”这一对儿绝配的组合,还是让人觉得太巧了。采访的期间,陈老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文一字都是在“耍帅”吧。有些东西刻意了反而不真实,这也是网上“洗白党”的一个重要吐槽点。
如何把握“真实”?很多社会性的纪录片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因为它的事件拍摄基本没有彩排及导演,选取人物的真实生活为素材。拍摄更多的采用单机位手持拍摄,画面没有这么精致,但贵在真实。
而大部分的纪录片在拍摄的时候没有彩排,但却在剪辑和架构上下功夫。为了追求“噱头”、“爆点”添加了太多的主观意见,最后失去了真实的本质。这也是现在纪录片最有争议的一点吧。
青年的声音
单看纪录片的制作,比VICE拍得好的制作机构不少,比他们更犀利的团队也有,但VICE总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既视感。"VICE是一个展示青年文化的平台。我们在带来世界各地精彩内容的同时,更致力于传播本土的青年文化"这是其官网的简介,算是它的一句slogan。也就是这一点,让它成为青年文化的代表。
VICE发迹于加拿大,起初只是把身边朋友谈论的好玩故事堆积在一起,就好像一堆死党躺在一起插科打诨一样,没想到这种说故事的方式博得共鸣,一炮而红,就这么发展了起来。
VICE发展到现在,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更为新颖的、潮流的东西。现在的VICE包括杂志,纪录片,文章……囊括了亚洲、欧洲、美洲……各个地区的青年话题。也许刚开始真的只是玩玩儿,但是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文化”。
VICE视频主页对比之下,我感觉国内好像很难有这样的一个团体。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年轻这一代似乎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因为我国从来就以“礼、仪、孝、悌”为尚,对长辈的思想更多的是接纳为主,反抗或者标新立异都是不许的。因而我们失去了部分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目前,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作为中国新的一代,应该多吸取各种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立体式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