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城游记》

作者: 湘南一夫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21:59 被阅读8次
    《孔城游记》

            周末,太阳刚刚升起。我和妻就早早起床、打点行装,迎着朝阳、身披霞光,一如继往地骑行于国道、省道、县道......经过枞阳、义津......一路北上。沿路两旁,绿水青山、农村新貌、沉甸甸、金灿灿的晚稻,丰收在望!在建的合安高速四改八工程与合安九高铁工地机器轰鸣、热火朝天!江山多娇、如诗如画!我和妻神清气爽、踏车如飞!但妻毕竟是女儿身,略显吃力。我只好不断的回头观望,停车等待......于中午12时许,准时到达桐城市孔城镇。这是一个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拥有近200幢徽派古建筑,2200多米长的石径小巷......现在,政府已对古镇内的古街巷、古建筑采取了文物保护措施,并开发成了4A级旅游景区。

    走进景区,天高云淡、清静异常。原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原居民已全部搬迁出景区了。三三两两的游人漫不经心地跟着导游边走边看,古街两旁的商铺静静地关闭着木门,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功能。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其他著名景点的热闹场面。我和妻骑着自行车,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古街老巷......尽情地欣赏着徽派建筑那青砖碧瓦的古朴气质、雕梁画栋的艺术风格、飞檐翘壁的豪放情怀.....走在磨得铮亮的石板小径上,分明能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两边铺子的番旗五彩纷呈,东街的吹饼担子,西街的剃头挑子迎面而来;东巷的测字番子、西巷的算命瞎子转身而去......似乎也能听到两边铺子的吆喝声:老酒三两呢蚕豆一盘、花布六尺呢,哗啦、哗啦......磨剪子呢砍柴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由于华夏历史的长河改道、江山沉浮、世事变迁......曾经光彩夺目的繁华小镇终归长歌落幕,烟华散尽......只留下这冷冷的石径和静静的商铺向游人倾诉着那绵绵无尽的辉煌传说......

    《孔城游记》

    古镇上的工作人员依然保持着传统纯朴的民风,见到我们骑着自行车、穿着骑行服,知道我们不是本地人,便主动问我们需不需要加开水?有没有什么需要?十分客气和善!我们礼貌地谢过后,也从内心感受到古镇人的好客与真诚!有一批游客看到我们的装束,主动搭讪:你们是“驴友”吧?从哪来?到哪去?一天能骑多少公里?夜晚住帐篷吗?我和妻一一作答,亲切友好,互相问好后,作别了游客,也作别了古镇......

    《孔城游记》

    14时许,我们按计划离开古镇,驶向桐城......顺利入住桐城迎宾馆。安歇片刻、洗漱更衣后,又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响彻神州、闻名中外的六尺巷景区!说是景区,其实就是一条六尺宽,百米长的小巷道。巷道路面由鹅卵石铺就、两边是青砖灰墙,墙外香樟苍绿、墙体外侧布满了各式以礼让为主题的宣传画......巷道南侧是宰相府,北侧是吴氏宅。巷道两头均立了牌坊,东坊上书“礼让”二字、西坊上书“懿德流芳”四字。进入西坊,是乌石照壁,绕过照壁就是那首 流传至今的七绝《让墙》,雕刻在一块巨石上:“千里休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相传这是清朝父子宰相的父相张英,收到老家来信,叙述与邻居建房时有地界纠纷,请求出面“摆平”。张英看完书信,随即休得一回信,要求家人让出三尺地界。邻居得知后,十分感念张英不倚仗权势而主动让地的崇高境界与宽广胸怀!感怀他“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不凡气度!于是也主动让出三尺地盘,形成了这条六尺宽的巷道,被由此过往的群众传为美谈佳话!六尺巷是一把尺子,度量着每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这个真实的故事对当下的为官之道和修行正己,都有着巨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各级领导讲政治、重规矩、做表率 , 提高个人品性修养, 管好“身边人”、处好“身边事”,建设高度和谐的法制社会都具有很好的榜样与借鉴意义!

    《孔城游记》

    接着,我们又来到桐城“文庙”。桐城是近代著名的“文都”,文学史上的”桐城派”发源地。庙堂之上,供奉着中华文化的始祖、儒家圣祖孔老夫子的塑像。由于本斯自幼顽皮,疏读圣贤,打架逃学如家常便饭,手心屁股没少挨先生的板子!对“夫子”心存敬畏......白日光天,唯恐面红耳赤而显露于形、诚惶诚恐......不便前来拜竭师祖......正好,趁夜幕掩面,无惧惊慌而竭拜于师前。无奈,文庙大门紧闭,圣祖拒见弟子......呜呼!不肖于庙门之外,别过、别过......

    《孔城游记》

    夜深,骑行与游玩了一整天,妻说“宝宝累了”。好,马上回房歇息......收队!

    李 国 平

    2017年9月1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城游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pf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