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别处充满向往,从懂事至今,从未改变。
小时候,见过从别处来的人,隔壁邻居香子家的两个表哥,是来自上海的。那时候的上海在儿时的心中是最富丽堂皇的地方,上海来的人我们都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看着。西头秋红家的二爷爷二奶奶退休后来我们村子定居了,据说是从青岛回来了,青岛听说是个海边城市,从未看过大海的我们经常借着找秋红玩的机会去看她的二爷爷二奶奶,试图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大海的讯息。我的姑奶奶在贵阳定居,小时候只见过她两三面,贵阳也成为了我向往的地方……
一些走村窜巷的别处的生意人,承包村里的土地种西瓜的别处的人,甚至那些拾荒的别处的人……都引起我的好奇心,很想通过他们了解别处是什么样的。
小学前,去过最远的别处就是我们隔壁的一个镇子,那也是一个有着一定历史的老镇,那镇上有新华书店,我跟着两个同学,沿着村后的大河的河埂,一直向西走,走了有一两个小时的光景才总算走到了。买了什么书不记得了,光记得沿途都是水域,河埂内是河流,河埂外有许多的水塘,同学说这是养鱼池,其中一片水域里长满了荷花,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那艳丽的荷花,那硕大的荷叶,平生我是第一次看到,震惊了的感觉……
初一时坐着大巴车去了一次城里,可一路晕车,记得下了车趴在一个小饭馆的桌子上好半天才好受一点,再没有心思看什么城市里的风光了。
可是,去别处的想法从来没有改变。
乡下的女孩,至多上到初中毕业就不读书了,然后进乡办厂上班开始拿工资了。父母亲对我的要求也是如此,可是,我不愿意。我要读高中,将来上大学,这样以后才能到别处去看看,甚至生活在别处。父母最后也应允了我的决心,只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看看,香子上班拿钱回来,你上学还要拿钱出去,这里外一调,相差多少啊。
高中,去了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南方的一个镇上读高中,理解了什么叫十里不同风,虽然是一个县的,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经济发展程度,相差都太大了。在他们的眼中,我们这些县北的学生是山上下来的,是山鸡,落后,不开化……好在只是同学之间开玩笑说着他们家大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同学之间相处还是亲密无间的。古镇的园林街道、古镇的历史文化、古镇的各种美食……尤其是古镇的几年同学情,至今想来还如在昨日。
工作后接触的别处的人,去过的别的地方太多了。一开始,是对别处的风景和民俗感兴趣,所以,云南彝族、白族、丽江族……这些地方的山山水水、民族风情,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然后,足迹再延申到港澳台,国外……
这些年,依然对别处感兴趣,但这时候的别处已经不是空间意义上的人,更是历史意义上的,我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了解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古人是如何生活的,我想了解每个朝代的人们,在华夏这片大地上是如何生活的……
不过,这两年,自己的家乡也成了我向往的别处了……是因为离家太久,还是思乡心切,总之梦里出现的故乡曾经那么熟悉的,也开始吸引我了……
奇帆齐微课 22年度年度营第211篇,1195字,共32242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