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心里不静,眼中不净。
如果内心相信美好,那么看一切人、一切事都美好。
如果总看别人不顺眼,则要调整好自己的心境,修好自己这颗心。
因为,真正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
01
成熟的人,理解差异
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或事。
这种“看不惯”,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她)和自己不一样。
沉闷内敛之人,对那些口若悬河的人看不顺眼;个性张扬的人,又对拘谨讷言的人颇有微词。
因为这种不一样,人和人交往中就容易心生间隙和猜忌。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早就懂得尊重不一样人,包容不一样的观点。
知乎上曾有个点赞量过万的问题:
“去过100个以上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人答“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然正确和绝对正确,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三观以及思考方式。”
越是有眼界的人,越懂得这世界广阔,越能尊重彼此的差异。
正如黄家驹所写《光辉岁月》的歌词: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正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02
有一种聪明叫冷处理
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安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氛围。正如一只装满液体的瓶子,摇晃过后,一旦安放在桌子上就会出现沉淀物。
人也是如此,经过动乱后的冷静思考,可以凸显出人性中不为人知的潜藏部分。”
人这辈子,冷静是最优雅的姿态。
当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还能做到理智思考,给自己回旋的余地,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与能力。
尤其能够做到不冲动,不让矛盾再次升级,更是一种强大自信的表现、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
正所谓事急则缓,事缓则圆。
冲动行事,多半只会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为彼时的冲动而自惭。
因此,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不妨试着去改变自己,学着把矛盾放一放,把愤怒的心收一收,学会冷处理。
虽然人生在世,都有烦恼三千,但只要静以处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03
遇事先冷静下来
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偶然得到了一把弥足珍贵的紫砂壶,甚是喜欢,为了防止被盗,连睡觉都放在床头。
一次,梦里一个翻身,他失手将紫砂壶的盖子打翻在地。
被惊醒后,他既心疼又气急败坏,喃喃自语:这下糟糕了,壶盖肯定碎了,那我留着这个茶壶还有什么用呢?
遂拾起床头的茶壶一把将它扔出了窗外,气呼呼地又睡去了。
不想,第二天起床发现那只“碎了”的壶盖完好无损地落在床边的棉鞋上。
那人欲哭无泪,又恼又悔,想起昨晚已经被丢出窗外的紫砂壶,独留一个壶盖还有什么意思呢?气得一脚把壶盖踩得粉碎!
吃完早饭,这个人扛着锄头准备去出工,刚出门,不料抬眼就看见那把没盖子的紫砂壶正有惊无险地挂在窗外那棵松树枝上……
很多人都替这个人感到可惜,倘若他遇事能冷静点,而不是只顾着发脾气和意气用事,也不至于最终想挽回却于事无补。
古人言:三思而后行。
这便是提醒世人,无论遇到什么事,先冷静下来,理智分析当前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04
靠谱的关系,需要点“冷淡”
长久的关系,往往都有点“冷淡”:不必每日联系,更不会故作寒暄;未必轻易想起,但绝不抛弃放弃。
这样的关系,看似冷淡,实则“靠谱”。
知乎上有人问:“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下面有个回答:
那大概就是,每一次见面,都有一种回到主场的感觉。
回到主场,意味着两个人即使经久不见,也能侃侃而谈、不拘谨、更不冷场。
就像学者周汝昌和好友张伯驹的感情。
周汝昌曾在《张伯驹词集》谈到:
“我少于伯驹先生者二十岁,彼此的身世、经历又绝无共同之点,而他不见弃,许为忘年交。”
周汝昌经常“不请自来”地去张伯驹家读书,进门后两人也不会打招呼,而是静静地待在各自的天地中。
周汝昌要回家的时候,二人之间也没有告辞和送别。
凡事忌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高情商的冷淡不是冷漠无情,而是能站在正确的位置,给别人留下足够舒服的空间,不干涉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这种冷淡就像一杯温水,让人舒服、心安。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冷淡”一点,不要因为担心别人会讨厌自己而去迎合,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只言片语让自己变成刺猬。
05
成熟的人,懂得自省
把责任推给对方,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生活中我们常犯这样的错误。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常常因此而起。
《论语》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就是,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要想着和他一同成长,共同进步。而见到不好的人,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同他一样有不好的德行或者习惯。
《论语》里又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这是在警示我们,切忌宽待己、严待人。
为人处世,遇到矛盾时,看人不顺眼时,别急着去揪别人的错误,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这样,很多怨气就能烟消云散,很多心结也能迎刃而解。
那些看不顺眼的人或事,最终能够变得云淡风轻,因为,我们自己正在变得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