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把灵感赋予爱情,歌手把聚散离合写成了醉人的歌。这些人将心中的爱情雕刻成了工艺品,展览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生活不是舞台剧上的诗歌,父亲母亲的爱情花,就在这个理想国之外漫山遍野的开。
两个年轻人干柴烈火,他们结为百年好合之后的第二年诞下了我。三人一起相伴,月落星沉。长辈爱情是一个家庭的万里长征。走了大半辈子他们也没搞明白,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和对方一起出发。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特爱干净的小伙子。脾气暴躁,慷慨仗义,广交朋友。烫着80年代流行的爆炸头,打着油亮的摩丝,穿着棕色的夹克,出门在外昂首望天,不苟言笑。
母亲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害羞外露,爱脸红的女生,长长的头发,梳着齐头帘儿,穿着青纱条纹的束腰上衣和那个年代流行的黑喇叭裤。别看外表像个淑女一样,但脾气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两个人在吵架的时候,就像一场冷兵器的交锋。
孩童时数不清他们吵了多少架。在稻田,在土屋,在工厂,在除夕夜的晚餐上。每次吵架,我在旁边吓得一言不发,头也不敢抬,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对视上,他们会迁怒于我。
上了中学以后,他们很少在我面前吵架。不过,背地里的抱怨倒是耳满鼻满,一个人控诉另一个人。
家里的大事小情我大抵都知道,对二位老人的性格也心如明镜。有时候很想往中间劝劝,后来发现,他们各自的抱怨,都带着对往事的沉淀。索性我就做一名长征路上的听众,看二老简丝数米,过眼云烟。
父亲好喝酒,出门在外,无论是朋友小聚还是工作应酬,提杯便一醉方休。
一次冬天的深夜,我和母亲打开家门,把酩酊大醉的父亲搀扶了进来。外面的冷空气和家中的暖流在父亲的胃里发生冲突,他猛的把我们推开,跪在地上,哇的一声,吐了出来。母亲被这力道击退,一个踉跄撞到门上。
她揉着脑后,嘴角抽动,眼里噙着泪,那种难受和无力涌上眉头。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们,不知所措,打算扶父亲起来。
“别动你爸,让他吐。去倒杯水。”母亲大声呵责道。
我忙去厨房倒了杯水。
她没有说话,接过水,让父亲漱漱口。把趴在地上的父亲扶直身来,蹲下去,把父亲的胳膊搭在自己的肩膀上,弓着背,把他艰难的拖到卧室。
“打盆水来。”她命令道。
我冷热水兑在一起,试好水温,把水盆和毛巾放在床边。
母亲一层一层,把父亲弄脏的衣服褪去,我们把他抬到床上,再从床的边缘一点一点挪到中间,垫上枕头。她把毛巾打湿,慢慢擦拭父亲的脸,等父亲睡着,她再去把门口收拾干净,然后长舒一口气,坐在了父亲身边。眉间的责怪与心疼,久久不曾散去。
母亲从家去上班的路大概二十几里,从我记事起,她都是骑着那辆老牌的绿色变速车。那时一家人吃饭,要是听闻哪家哪户买了台80cc的摩托车,她就忍不住羡慕一番。
一年初春的周末,刚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季节,父亲一脸神秘的带着我去了镇上的摩托车厂,花了4000块,买了一台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女士红色无级变速踏板车,雇了辆邻居的三轮车拉回家里,等母亲下班。
母亲看到车,一脸不相信的说,就骗我吧。
为了买车,父亲花了两年的储蓄。事到如今,我还记得他递上钥匙时倔强的深情。她围着车转圈,蹲下又站起来,像一个五岁的小女孩。
回望那个青涩的年代,母亲说,从他们刚谈恋爱的时候起,父亲就是一个特别好面儿的人,走在人多的地方,从来不跟她牵手,向来都是母亲主动。
2014年的冬天,市政工程在镇上主街道的两旁装上了光彩溢目的路灯,大雪纷飞,月色朦胧。整个小镇上的人都出来看灯,大家欢呼雀跃,万家灯火通明,像在提前迎接春节的到来。
父亲也喊母亲下楼,牵起她的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过,从霓虹灯下,从街尾走到街头。
顶着风雪,他掏出手机,给母亲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女孩,裹着红色的棉袄,穿着黑色的喇叭裤,双手插兜,脸冻得红彤彤,扎着长马尾,梳着跟二十多年前一样的齐头帘儿。
每次我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我问他需要什么。他都会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多问问你妈。
当代人说,爱情经历最好有三段,一段懵懂,一段刻骨铭心,一段永恒。可我遇到的他们,就一段,相濡以沫,从懵懂到永恒。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