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感目标?我想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再熟悉不过了。没错,它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一个,也是高于前两个目标的,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两个目标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多数还是停留在落实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也可称得上名义上的高效课堂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情感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总共有9条,每条虽侧重点不同,但均体现了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
以上说的这些,百分之九十多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是知道的,所以老师们往往深挖文本,探寻写作背景、目的,不遗余力地想让自己的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可谓煞费苦心!然而,效果如何呢?令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个关键因素,我们都忽略了。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今有“为人师表”,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呢?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之前,作为课堂引领者的我们是否提前经历了这一过程,还是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体验呢?我不敢说没有老师做到过,但我能肯定地说多数人还是没有的,包括我在内。因此,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落实情感这一高层次的目标,首先我们得和作者面对面交流,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像我们学历史是为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的创造未来一样。可能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当下不能理解,或没有感触,也没关系的,只要体验了过程,我相信在他们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自然而然地就内化了,所以情感目标的落实不能仅仅依赖于短暂的45分钟,应该放眼课堂外,乃至更长的时间。
总之,教育是一门慢和等的艺术,既要为人师表,更要放眼未来。
���GL�<�����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