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明,想讲讲死亡这件事。
今年春节过后,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求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的相关资料信息,有新朋友旧发来了不少关心慰问。
有发相关书籍介绍的,有推荐公众号的,有介绍相关课程和老师的。问的最多的却是“为什么要去关心死亡这个敏感的话题?”
是的,死亡,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畏惧又逃不过的问题,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更忌讳谈及这个话题,但凡有口无心说到,都会“呸呸呸”掉。上点年纪的人因为害怕,反倒会有时会故意提及这些作为一种心理防御。而在三十几岁的年纪去关注这个话题,我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好奇。
10年前,外婆、奶奶、二伯的离开,让我对死亡了有第一次最清晰的认识,对生命的渺小有了真实的畏惧,也从那时候起开始了今后每年的扫墓。那时甚至对于笃信佛教的二伯生前那句“用自己十年的生命换奶奶十天的阳寿”的成真实现而惊恐。
1年多前,三伯和小舅的同年离开,让我觉得死亡真的并不远。潇洒洒脱的三伯和忧心顾家的小舅对待生死的态度即便再有不同,也逃不开相同的结果。越来越年迈的父亲,母亲一次又一次哭成个泪人,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在这个年纪靠什么能力去一次次承担至亲离去,这人生最大的伤痛。我们活着的人到底再追寻什么?什么才是我们的信念?我们又可以舍弃什么?也是那时起,我的职业生涯开始慢慢有了重大转变。
今年春节刚过,35岁的嫂子病逝,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痛心欲绝。结婚一年多,追悼会上看着嫂子婚礼上穿着的礼服一件件放进棺材,看着表哥哭得不成人样站立不起,小姨当场晕厥,我再次感觉到什么叫被掏空,一直到现在脑子里还会时不时闪回当时的情景。而表哥陷得更深,嫂子生前用过的任何东西,包括一张纸巾都不让任何人用。亲人离去,留下的人怎么面对这突发的重大变故?且不去说那些繁琐的丧葬事务,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每天朝夕相处的人,突然间说没就没了,凭空就没了,可身边还到处留着各种留有身影,声音和气味的物品。人可以走,东西可以烧,回忆呢?
小时候一度觉得死亡真的很远很远,自己和死亡之间至少隔着两代人,可当祖辈,父辈,甚至同辈里都有亲朋离去,这种害怕无力的感觉越来越强,更可怕的是,我们还要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反复的重复这些事情,更要经历自己最亲的父母和伴侣的离去。这种痛是我文字没办法写出来的。
面对死亡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是的,积极面对生活,好好得开心的活着,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天。而我们整个家庭经历了一次次亲人离去后,对死亡这个话题似乎也并不再刻意回避,对待生活也更敬畏和爱护。可是,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再次又想到了学习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好像是深深无力感后抓到的一根稻草。对生命走到最后的人怎么去关心?该不该把病情的真实情况如实告知?又该怎么说?对他们说的一些听起来奇怪的话,亲人该怎么反应?对他们身边的家人该如何做好心理调整?到底是该痛苦的坚持还是忍心的安乐?怎么陪伴走过最后一程?这可能已经不仅仅是生理和心理的学习了,是社会是灵性,面对死亡,我们有太多的无知。
有的朋友会觉得这种事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有的朋友觉得接触这些东西负能量太大太大,耗费元神;有的朋友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尤其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太需要普及了,但是前路坎坷,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不愿提及和更深接触这个的。是的,不管怎么样,也不谈这事情的意义有多大,只是如果我这次想到了不去做,还能有几次让我这样挥霍呢?了解死亡是这样,其他事也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