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减少了孩子的课外作业负担,校外培训的负担也减轻了,孩子确实有闲暇读书了,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读课外书还是需要帮助的,所以我们才提出“闲适性课外阅读”的概念,也就是希望在“双减”背景下,孩子能够“闲适”地读书。怎样“指导”孩子“闲适”地读书呢?
首先,自己选择书目,自由地读书。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我们要完全开放图书馆,教孩子独立去图书馆借书,就我目前的估计,现在孩子能够独立借书的学校还真的不多,很多学校都是由语文老师到图书馆整班整班地借书,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借书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借书最大的好处是能够着眼于孩子一生习惯的养成。到了中学,到了大学,到了社会上工作,他都会想着去图书馆看看,去独立借书。学校需要教孩子如何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或者为了某个目的而去图书馆找所需要的书。
其次,形成交流读书心得的氛围。自己读书,如果有一些反思,是能够提升读书的档次的,也就是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字水平的,然而,如果学校能够整体设计孩子的读书心得交流会,孩子会在一种愉悦的分为中自动地提升读书的档次,提升自己阅读带来的素养。学校不仅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更可以开展班际读书交流,这更能激发孩子的交流兴趣,开拓孩子的视野,当然还可以开展年级之间的读书交流活动。交流什么呢?可以进行好书推荐式交流,当然,也可以两个班级共读一本书交流书本内容的辩论。当然进行书本剧表演竞赛也挺好,方式和内容真的挺多的。
第三,可以考虑教中高年级制定读书计划。我个人就是有一定读书计划的,比如,每年语言学读多少本,哲学读多少本,教育学读多少本,社会学读多少本等等,按照计划阅读,有时候对自己也是一个鞭策,计划就像一个助推器一样,让一本接一本地读下去,而且到了年末,我会感到自己的灵魂是一种完整的丰满。感到这一年自己至少在读书方面没有白白度过。让中高年级孩子制定读书计划,其实也是让孩子学会反思自己的一种手段,孩子每次制定读书计划前,一定会思考自己在哪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素养。制定读书计划并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相反,孩子有了读书计划,才会“按图索骥”,从而让自己的读书显得相对轻松。
当下很多的课外阅读为什么并不能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功利性太强,要么让孩子进行读书征文,要么将课外阅读与考试挂起钩来,或者有的学校采取“代币”制等操作主义(行为主义)的做法,最后孩子一旦离开学校,读书的欲望便消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