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性”课外阅读的“适”

作者: 宝应陈林 | 来源:发表于2017-11-30 21:56 被阅读7次

    我们知道,很多学校都在做课外阅读工作,因为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学校也是。但不知道怎么的,我们学校总有一种“怕”,所谓“怕”,就是那种“迫近”的感觉,我们虽然知道那“迫近”之物——比如将来我们学校的孩子走向更高学府或者走向社会也会进入“专家”们所说的“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不懂语文”的群体当中。我们学校也懂得,当那“迫近”之物还未“迫近”时,我们往往会处于沉沦之中。于是我们就产生了某种“畏”,就是对孩子未来的“敬畏”,而这种“畏”,是需要一种戮力的,需要某种“刚毅”的品质的。

    总有人问我们,你们的“闲适性”课外阅读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具体措施?所谓形式,就是一种方便的工具,也就是所谓的“上手”的策略。而这“上手”一般因不同学校而有不同的标准的,就如我们学校,处在老城区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众多,问题家庭的孩子较多,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更需要老师的培养。一些“上等”学校,孩子很多的习惯都是在家里就完成了。我们则需要与孩子在家里可能养成的“不良”习惯作那软软的“抵抗”,“硬”一点还不行,于是我们才想到了学校的“善”文化,想到了基于“读书达善”的“闲适性”课外阅读。

    然而,现在看来,正因为我们是学生“习性”(“习惯”+“生活”)基础薄弱的学校,我们的研究才具有了普适性。

    我们确实有诸多的形式,比如“闲适性”小晨诵、“闲适性”小午读、“闲适性”阅读沙龙等,我们还成立了由优秀学生参加的“闲适性”课外阅读协建组,我们还有一套“闲适性”的评价机制等等。然而,我们现在发现,这些其实都不是重要的。

    我们认为,我们的“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以上形式只是一种“上手”工具,而我们对孩子未来生存的“畏”才是根本。

    这种“畏”化作了一种不怕“烦”的“坚持”。

    这种“坚持”使孩子们由某种“沉沦”状态,逐渐感到了某种“适”。就拿今天来说,当你来到四年级某个班的时候,这个班的孩子正在边动笔边读书;再请你来到一(1)班吧,这个班的孩子正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读书;再请你来到书吧吧,课间会一些孩子坐在那卡通的沙发上读书;再请你来到别的一些班级吧,有的正在“采蜜”……当然,这些所谓的形式都是老师教的,然而,现在孩子们已经完全“上手”了,只要“上手”了,就会变成某种“适”了。而这种“上手”状态,自然就是“坚持”的结果,而这“坚持”,就是所谓的不怕“烦”,而这不怕“烦”,就建基于某种对孩子未来的“畏”。

    我们已经“坚持”三年了,但就这“坚持”,我们还尚且还有诸多不足,而这让我们更加明白,课外阅读真正的做法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会产生某种“适”,而且我也相信,这种“适”的程度才会越来越深。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尝试采用行政主导型的“运动”来推动课外阅读,这在国家机器层面或许可以做,而对于幼嫩的孩子,我们则需要某种“畏”,也唯有这种“畏”,我们才能真正坚持做某件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适性”课外阅读的“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vb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