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本是冰冷的,因为著书人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心事倾注其中,看书的人便从中读出了感慨万千。
去年夏天带小朋友读《三国演义》,前面一直按计划读得很好,母子俩轮流朗读,每晚读三回,还有剩余的时间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点评群豪,氛围十分融洽。待读到后面,关羽失荆州,张飞遇害,刘备白帝城托孤,小朋友情绪十分低落,很失望的说:“刘备这就下线啦?不是说他还要匡扶汉室的吗?我不喜欢悲剧,这故事越来越差劲了。”我安慰他道:“不是还有诸葛亮、赵云嘛,这故事才说到一半呢,后面也精彩的。”
继续读《三国》的热情全仗“七擒孟获”的跌宕起伏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硬撑啊,可就算罗贯中再倾向于蜀汉,历史的走向毕竟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六出祁山终于悲剧落幕,秋风五丈原,丞相殚精竭虑献生年,魂兮长逝别人间。小朋友大哭一场,再怎么劝说也不肯继续读下去了,没有了诸葛亮,谁赢谁输都是伤心,大概是这样的心理吧。
今年读《白话资治通鉴》,不知不觉又到了三国这一段。作为正史编撰者,司马光目光更加冷峻,姿态更加超脱,历史于他,不是映射其个人心境的工具,他是历史的解析者和审判者,他为统治者代言,替统治者总结历朝历代的得失,梳理治乱兴衰的规律。带着这种情绪读三国,读者也能学着冷静吧,学着接受战争定胜于庙堂之上的“五事七计”而非战场上的神鬼妙算,一统天下靠的是人才、军事、外交和综合国力的全面加持,个人英雄主义是浪漫悲剧的绝佳素材,却不会成为命运女神亲睐的宠儿。
历史可以是滚烫的,烽火狼烟,成王败寇,给人以震撼;历史可以是诗意的,千古兴亡,大浪淘沙,给人以感慨;历史可以是悲剧,英雄凋零,美人迟暮,满目尽是苍凉;历史也可以仅仅是一卷沉默的书,写着过去的传奇和未来的预言,也写着读者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