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漫读碎语||课堂实录《背影》里的资料引用

漫读碎语||课堂实录《背影》里的资料引用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20:27 被阅读59次

文/书山花开

(14)因为快要上《背影》,所以有意识翻出一些书来,看看其中关于《背影》的优秀设计、课堂实录和精彩解读。赵群筠《爱的语文:赵群筠课堂教学实录》就收录该文的课堂实录(P32)。

在不知N年前参加农村领雁工程培训在杭州学习时我们的导师就是赵老师。记得那时她就上过《背影》的。这次翻出该实录,仿佛撬动了那块早已尘封的记忆地板,似乎听到那段过往的回响。

现在似乎诟病深度语文,对于外在资料的引用也很是警惕,以为在区区一堂课有限的这段时间单是在文内打转,沉潜深挖,尚且觉得时间不够,聚焦不紧,何必也何能舍近求远或舍本逐末去外骛呢?赵老师的《背影》有着许多次引用,每一次均有作用,并不因此觉得生有外心而不顾文本的。

一开首漫画《父与子》“父亲签名”“孩子吵架大人闹”两个片段的引入,不仅是因为有趣,可以激发兴趣,也在于内容的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用以开悟并埋下思想的伏笔:“我们的父亲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像你所说的,会为我们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而且有些是很傻的事情,但是你说他真的是傻吗?不是的,父亲,就是那位为了我们的成长,心甘情愿地做一些傻事来陪伴我们长大的男人。”

第二次一下子引用了两则:一是一个教员回忆朱自清去世带给一个普通孩子怆惶悲戚的神情以及他的无言流泪,一是父亲节时网络转载《背影》数量之众和网友的感叹“许是经历生死离别后,再看才有了切实的痛感”。这个材料给人很震撼,朱自清的人格魅力和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给即将要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带来神圣感和吸引力,而其中引发的话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朱自清呢”,也为分析人物的情感奠定基础。

第三次引用的材料来自朱自清的“夫子自道”,交代写作的缘起是读了父亲的来信,“泪如泉涌”,想起“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并且指出“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第四处引用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里的分析:《背影》所用的语言和手法,并不是诗意的描绘,基本上是叙述,也许可以称之为“白描”,但父亲那些“不够潇洒”的动作,却使作者和读者感动了。这两则材料涉及到对文章风格和特点的评价,强调的是写实和质朴语言背后的情感是怎样的,有哪些,由此引发学生对此的仔细阅读和悉心体会,从而感受到父亲的艰难。

接着所用的是朱自清儿子对朱自清的回忆,重点是父亲脾气暴躁及所受到的折磨,和给儿子留下的印象:“眼前似乎有一个蹒跚、辛劳的父亲的背影,只是这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自己的,所以更加瘦弱憔悴。"由此很自然得出启示:生命的循环和轮回,爱的理解和延续。

第六处引用的材料展现的是朱自清父亲读儿子出版的散文集《背影》里的《背影》的情形:“戴着老花镜,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由此可以知道,儿子写《背影》想到了父亲的好,理解了父亲的心,父亲读《背影》感受到了儿子的爱,带着欣慰和幸福体会着那份沉甸甸的深情。

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引用了黄磊根据朱自清《背影》所创作的歌曲《背影》,在音乐的感染下,情感得到深化,由此总结:“当我们走进《背影》的世界,我们不仅看见了亲情相拥、血脉相连,还看见了人生的轮回。那么,我们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一个怎样的背影呢?”

这总共七次引用,将一个文本变成一个文本群,使本来散落各处的文字聚集起来,站在不同的位置,铺设成为一道走向理解《背影》的桥梁。这不仅是一次集中的阅读训练,更是一个回到故事现场、众多角色互动重新演绎还原真相的戏剧。没有这么多个人物和场景,是无法唱出这样真实的戏剧的。

(15)王君《听王君上经典名篇》有执教《背影》的实录(P34)。王君对外来的材料引用的有两处,而自写的用以展现细节、启迪感悟的文字,也有两处。

材料的引用有一处,和赵群筠老师的基本相同,即朱自清指出写作的背景和强调文章的实录性质。第二次引用,是基于众多材料经排列之后留下的成果,即朱自清与父亲由战到和的年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给儿子包办婚姻(1915年)、扣留朱自清的工资(1921年)、拒绝儿子朱自清回家探亲,不让他进门(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探亲,父亲不搭理他(同年)、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儿子朱自清写《背影》(1925年)、朱自清父亲读《背影》,父子和解(1928)。(2018111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读碎语||课堂实录《背影》里的资料引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ju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