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字考古冷知识汉字
商代的盾牌——释汉字干、甲、盾、古

商代的盾牌——释汉字干、甲、盾、古

作者: 干国祥备课老干 | 来源:发表于2019-06-26 18:00 被阅读277次

    《书经·牧誓》记载了周武王带着众部落将士讨伐商纣王时所作的战前演讲:“称尔戈,比尔,立尔矛,予其誓。”

    用今天的语言可能就是:举起你们的戈,并排竖起你们的盾,把你们的投矛插在地上,跟着我一起宣誓……

    为什么“干”可以释为盾牌呢?证据很多。

    《礼记·祭统》说:“朱干玉戚以舞《大武》。”

    《礼记·檀弓下》也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韩非子·五蠹》又说:“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把干戚放在一起说的,还有大家熟悉的神话刑天的故事。《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舞干戚

    可见在那个时候,把盾牌叫做“干”是极为普遍的。而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也能够印证“干”字在被创造的那一刻,就被理解为“盾牌”——当然,不是表示干燥、上升的“乾”,也不是表示事物主干部分的“幹”,而是和简化字书写几乎完全一致的“干”。

    这个字应该释读为什么呢?释读为“干”,应该是最为接近创造之义的。

    网文《中国古代以防御为使命的冷兵器:“盾牌”的前世今生》里说:“从殷墟考古证据来看,商人在战斗中已经懂得熟练使用盾牌了。这时候的盾牌,就已经是木类材质和皮革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盾牌的主要材料。”(http://www.jinciwei.cn/b830370.html)但因为这些器材都是容易腐烂的,又不必然作为墓葬礼器,所以后人就难以一见。

    有幸我们在殷墟出土的普通士兵使用的武器里,确实找到了这个字。严格讲,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和盾。但可能是因为离开了戈,盾牌就变得面目模糊,所以创造这个汉字的人,把它们放在了一起,但显然只有中间方方的那一部分,才是指盾牌。

    出自《商周时盾牌欣赏》  http://www.doc88.com/p-5834818251598.html

    如果不包括戈字,仅仅就盾牌而言,被释为“盾”的几个金文和甲骨文,会不会是更纯粹的“干”字呢?

    释为盾字的几种字形,但会不会就是干字呢?

    无论它释为什么,这是盾牌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么一直没有被正确诠释的另外一个汉字,就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字源释解。这个汉字的主要字形如下:

    这就是“古”字。毫无疑问,这个字的上面部分就是盾牌——无论它是“干”或者“盾”,而事实上,它更多写成“十”,也就是“甲”字。

    在古汉字中,放在字底部的“口”,大多数情况指的不是嘴巴,而是“邑”字的缩减,右阝与口底,可能都是邑字,都表示一个方国。如鲁、晋、商、周、唐,以及郑、邓、邗、邝……也就是说,它是对城池的象形。

    这个字上面是盾牌,下面是城池,也就是表示坚固的意思,也应该就是“固”的意思。也就是说,“古”字最原初的意思应该是固,然后才滋生出故、古等意思。而它的反义字就是“克”,上面是“古(固)”,下面是“易”,易也就是变化、反过来的意思。

    克字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古字上半部分的那个汉字就显得更扑朔迷离了,它究竟是干字,还是盾字,或者甲字呢?甲字的一般写法是:

    毫无疑义,它就是那木框皮制的盾牌,但从汉字来说,它正确的释读应该是“甲”。而简化为十字,就是保留了盾牌的框架部分,一竖。又是对十字的简化,盾牌中应该是最坚实的那个木把手。

    但写作甲的这个汉字,在创造的时候,却并不指铠甲,难道有另外的汉字来描绘铠甲?事实上应该并没有,当时普遍使用的是皮甲,考古中没有发现青铜甲,但却已经有了青铜头盔,所以同时也创造了相应的汉字“冑”。冑字上“古(固)”下“冒(帽)”,也就是表示这是特别坚固的帽子。冑这个字,也可以反过来进一步证明“古”的意思本就是固。

    冑字

    也就是说,无论头盔还是甲衣,古人都是从特殊的盾牌(特别之古、特别之干)来理解的。当后世创造了甲衣的时候,人们就很自然地用从分化了的“干”字里的一部分,来表示甲衣。而它又被诠释为果实的硬壳,再被征用为天干地支里的一个符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商代的盾牌——释汉字干、甲、盾、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yw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