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教育部新闻说,让700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看来母校又得打回原形了。
2000年后大学扩招,很多地方院校升了本科,母校就是其中的一批。我是06年只超过二本线十多分上的大学,中文师范。如果不扩招,我估计没有本科可读。
前两年听说学校还在新建校区,打算搬到大学城,本部留着以后做研究生院等等。当时就觉得这野心是不是也太大了。没想到毕业还不到四年,政策又变了。看来母校的梦短期内是没法实现了。
我们学校中文系有四个专业,师范、秘书、广告、新闻,后来多了一个对外汉语。对外汉语办了四五年,听说后来停办了。学校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真正出国教了汉语的,还都是师范专业的。2011年有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到现在,三届过去了,没有一个真正毕业后出国教汉语的。倒是有一届,老师带了几个学生去泰国实习。
我们中文师范的老师,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书自己读,考试,临时抱抱佛脚,背熟了也就能过。少数有才华的老师。既有才华课又说得好的,真不多。地方院校师资也有限。
有的老师是本来教中学上来的。课讲得一塌糊涂,基本我就睡过去了。有的课是研究生毕业的讲师来上,基本上是对着PPT读。
大学毕业要求普通话二甲证书,然后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通过就能拿教师资格证。这个就是我们这四年的追求了。有了证才能参加省内的统一招考。最后教育学心理学真正学了啥,现在也都忘了。基本上大学的教育就是考过就忘的状态。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老教授聊天,说现在大学生不如他们那个年代了。我觉得大部分人读书的热情都被高中那三年磨灭了。对书没有爱。不爱书怎么学的好?
大学有个同学后来写网络小说去了。同个专业的里头,有不少写风花雪月还是写得不错的。但是写条理清楚的论说文,真正能上台给人中文系的范儿的,还真不多。
就业压力也是一方面,担心考不上教师,我在毕业前还去考了个涉外秘书证。考了导游证,连结果都没去查。反正是一通乱考。
那四年,看了不少杂七杂八的书,反正空闲的时间也多,大二大三两年内做了六七份家教。偶尔也逃课,或者上课睡觉。最后综合排名在全专业前10%左右,就这么稀里糊涂毕业了。
同一个专业里,半数同学通过教师招考去了农村中小学当语文老师,有个连毕业时学位证都没有的,因为补考太多,最后也当了中学语文教师。去了农村的,一般三年后可以参加进城考试,所以,部分就想着进城,光靠教师那点薪水怎么够呢?那就进城办个补习班,收几个学生吧。而且不进城的话,孩子只能在农村或者小镇上上幼儿园或小学,那个教育质量她们也不放心。所以一心奔着进城去。
这几年联系也不多,大学同学感情好像特别淡。要好的特别要好。作为班级整体,没有什么凝聚力。或许也是师范专业女生多的缘故。都说女生多的地方是非多。
可能名校会不一样吧?有个名校的光环下,大约还是比较有凝聚力的。名校中文系师资也会好些。不懂了。
我还是感谢母校的,一定程度上还感谢扩招,我是受益者。但是实话实说,那几年中文系教育教给我的,主要是让我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给了我毕业时找工作的通行证。至于其他,实在太有限。
网友评论
我觉得能有四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是很难得的,现在再要去发展兴趣就很难了,反正我是没时间啦~
讀書真的只能靠興趣,不能靠學校。
這是在大學混了七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