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散文
浙江高考应届生写给陈建新先生的一封信——我们该相信什么?

浙江高考应届生写给陈建新先生的一封信——我们该相信什么?

作者: 冉兮IHTILY | 来源:发表于2020-08-24 20:26 被阅读0次

陈建新先生:

近来发生了这么多事,不知您是否安好。

我是一名今年高三毕业的浙江学生,若非强基计划的推出,也许九月份时能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职工一栏看见您的照片。可即便如此,我斟酌许久,还是选择了“先生”这一称呼。还请您原谅我的偏执,这绝不是因为您“才疏学浅”,而是我所敬爱的“老师”实在与您不同。

我的老师不是副教授,不是研究员,也没有把持了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21年的风光,他只是一个在岗位上耕耘了几十年的普通一线教师。他教我们欣赏中外名篇,教我们品味古文之美,教我们打开眼界看国际风云,当然,也教我们写作。不过他可没有开讲座的气派,他只有一张小小的讲台,和台下的四十个孩子。

我的老师最看重“思想”。记得高一时我拿着按记叙文思路写出来的“四不像”议论文去找他批改,他一点都没给我留情面,直说我的文章“没有思想”。恰好我是个非常记仇的人,从此便跟这四个字杠上了。我看新闻,看不同角度的评论,常常对着一则时事报道陷入沉思。我想在作文里写出一些属于我的、不一样的东西,虽然不总是成功,他也会拍拍我的肩告诉我别灰心,“相信阅卷老师的水平,你的闪光点能被看见的”。

我的老师鼓励我们阅读名家名篇、优秀作文,却不希望我们囫囵吞枣,不加理解就运用在写作上。有时候引用不当,他还会细心地圈出来,要求我们进行修改。所以我在阅读中碰到画龙点睛的引用时,不会急着背诵,而是习惯于搜索原文,完全理解后再默默记下。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当然不够“高效”,但我却有了引用的底气。因为我知道,这些话并不是在用他人的评论填充自我的空壳,而是我内在思考的外化,它们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高三作文素材笔记整理片段

我的老师教会了我相信思维先于文笔,教会了我相信外化先于填充,甚至还教会了我相信阅卷老师……可是当您,一位“权威人物”指着一篇以晦涩包装逻辑缺陷、引用不甚正确的满分作文信誓旦旦地评价其“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时,那些在我心中牢不可破的相信,开始一点点崩塌。

陈建新先生对《生活在树上》一文的点评

我自然没有您的丰厚学识,也承认这位考生在阅读量和字词积累上不止高了我一截,若是凭此得到高分,我心服口服。但在看到“满分”的那一瞬间,我还是被刺到了。我甚至不敢去问问我的老师对这篇满分作文有何看法,我怕他愧疚,愧疚于自己的理想主义,愧疚于给了我们“错误”的相信

作文最初发布时我脑海中的一连串问号,在您的讲座、著作曝光的那一刻得到了部分解答。可我还是无法安心地斥责您和您的同类,因为我是“利益相关者”。我若听过您的讲座,读过您的著作,也许能多挣得几分;我若未曾得知去年数学阅卷老师分享的“答题技巧”,也许又会再多失几分。

当文字被利益裹挟,是否还能保持纯粹?当相信被利益劫持,是否还能指引未来?

高考对我来说是一道已经跨过去的坎,那些高中作文课上的“相信”也不再能决定我的分数和未来。但对无数仍在埋头苦读的浙江学子来说,高考是他们人生的关键一战,甚至是他们一生中也许最为公平的一战。

请允许我替我的学弟学妹们问问您——我们该相信什么?

一位浙江考生

2020.8.24


这篇文章一定不是最客观公正的,也一定不是最及时的。因为我有预设的立场,因为我犹豫了很久。但我还是很想把它写出来,即使没什么可能被看见。

我是浙江高考应届生,我无法代表任何人。

但我希望你们——高高在上的裁决者,能听听我们的声音。哪怕几句。


Hello,大家好!

这里是冉兮——

一个思路跳脱的“不正常少女”(bushi)

专职分享生活碎片脑洞故事闲时思绪

有时沙雕,有时文艺,有时沉思

初来乍到,还请多关照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浙江高考应届生写给陈建新先生的一封信——我们该相信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fo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