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四·一一】
平湖张香谷,与其兄敩坡最友爱。敩坡殁后,香谷逾年亦病;临终,有“清魂同到梅花下”之句。敩坡之子熙河孝廉,继先人之志,墓旁种梅三百树,题云:“卜兆经营亲负土,栽花爱护当承欢。”可谓孝矣。熙河爱游山,作《梅花诗话》一百卷,至随园,一宿去。《登峨嵋绝顶》见怀云:“峨嵋高绝天,八月雪浩浩。我持谪仙筇,飘然上秋昊。众星向檐低,群峰入望小。佛光日中明,圣灯夜半皎。五色兜罗绵,叠叠岩前绕。苍茫四顾间,忽忆随园老。奇景不共赏,何以惬幽抱?焉得缩地方,与公立云表?”熙河在峨嵋,见神灯佛光,又到净土山下,观小龙在池中,长四寸,五爪,携过雷洞坪便死。佛光飞至台上,掬之,乃木叶一片。
张香谷,即张世仁(?—1773),字元若,一字园若,号香谷,又号蒹葭散人,太学生。浙江平湖人。善弈工诗,对医学也极有研究,著有《香谷诗钞》、《弈谱》。
张敩坡,即张世昌(?—1772)),字振西,号斅坡,又号健渔,太学生。浙江平湖人。娶嘉善曹庭枢(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与袁枚为同征)女为妻,著有《斅坡诗钞》。早年留心声韵之学,求学于岳父之兄曹庭栋。张世昌喜好诗文,事双亲极孝。每天守在父亲张永年身旁侍候,终日无倦。张永年生病,张世昌衣不解带服侍四个月,父亲病愈,而张世昌自己却疾发而卒。曹庭栋撰对联赞之:“平生得意惟诗卷,到死难忘是孝心。”乾隆五十三年(1788),朝廷旌表张世昌为“孝子”。张世昌、张世仁兄弟俩友爱无间,相约一生不析爨,不分家。两人将诗集合刻成一本《对床吟》,并绘有《对床图》。家人将兄弟俩合葬在一起,墓周围种满梅花。沈初给墓门题对联:“十载联床,夜雨寒灯酬唱影;千秋同穴,梅花明月去来缘。”(黄艳《平湖的围棋望族张氏》,2022年7月25日《嘉兴日报》平湖版)
张熙和,即张諴(1749—1814),字希和,号熙和。清浙江平湖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有《婴山小园诗文集》、《梅花诗话》、《峨嵋山小志》。
卜兆,音bǔ zhào,释义:1、占卜时甲骨上预示的吉凶方面的信息。兆,指占卜时烧灼甲骨所呈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朝野佥载》:“卜兆云,葬后当出八公。其地东村西郭,南道北堤。”2、指占卜以确定墓地。兆,指墓地。明·王守仁《卧马冢记》:“方公之卜兆也,祷于大卿,然后出从事,屡如未迪。”
秋昊,音qiū hào,秋日的天空。明·吴承恩《赠宗万湖令江山》诗:“经由驻乡井,云物丽秋昊。”
佛光,音fó guāng,佛教用语,是佛家认为的从菩萨头轮放射出来的光芒。物理学里佛光是一种“日晕”。当阳光照在云雾表面,经过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佛光的自然奇观。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上,云彩中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佛光”奇观的出现要有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因此比较罕见。佛光在峨眉山比较多见,故也称“峨眉宝光”。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人背太阳而立,光线通过云雾区小水滴经衍射作用,形成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而且人影随着人而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圣灯,音shèng dēng,指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与“佛光”一样大有名气,被人们赞之为“万盏明灯照峨眉”,“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峨眉金顶无月的黑夜,摄身岩下有时忽见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在黑暗的山谷飘忽不定。佛家称为“圣灯”,飘浮的神灯象是“万盏明灯朝普贤”。释心诚《圣灯》诗云:“飞自峭崖东,飘来点点红。回翔分远近,掩映入空蒙。焰冷千年火,光摇半壁风。夜深人静后,挂满梵王宫。”康熙四十二年(1701),高僧乇中大师,在《朝峨山记》记载:“是夜,僧报圣灯现,凭阁观之,空中隐耀得数十灯,有数灯最明,上下相承,又有渐飞至寺前者。伏虎圣灯罕见,余不及于峰顶睹灯,今补观于此,尤属异数。连连观三夜,余憩五日而后行。”峨眉山能看到“圣灯”的地方,不止一处,灵岩寺、伏虎寺、华严顶、洗象池、天门石,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最大可靠的还是金顶。关于出现圣灯的原因,最新答案是,“圣灯”是一种附着在树枝上的“密环菌”,在遇到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的发光。1983年,井冈山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一支田野普查队,在南屏嶂水口坳这个地方夜宿时,看见了与“圣灯”十分相似的景象。他们把发光区域土壤、岩石、昆虫等和有关植物的枝叶进行采样化验,结果表明,发光的是附生在树枝上的“密环菌”的真菌物质,在水分达到100%以上时,即能发光,干燥后光亮现象消失。这种带菌枝叶之所以能在黑夜里萤光四射,是因为密环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后和空气中的氧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和一千多年前的徐太妃诗中的“细雨湿润不灭,好风吹更明”;与四百多年前王士性《游记》中的“俟圣灯一至,数千百如乱萤,扑之,皆木叶耳”;也与本条诗话中“佛光(实为圣灯)飞至台上,掬之,乃木叶一片。”是十分吻合的。“圣灯”千古之谜,总算有个可信的解释。
兜罗绵,音dōu luó mián,又名兜罗毦、妒罗绵、兜罗锦。是兜罗树上柳絮状棉编织而成。南宋·景德寺僧法云编《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第六十一》“兜罗绵。兜罗。此云细香。苑音义翻冰。或云兜沙。此云霜。斯皆从色为名。或名妒罗绵。妒罗,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称。如柳絮也。亦翻杨华。或称兜罗毦者,毛毳也。熏闻云,谓佛手柔软加以合缦,似此绵也。”兜罗应为一种木棉树。毦,《说文》羽毛饰也。《博雅》毦,罽也。以兜罗绵之洁白细软比喻云状,这有佛教含义,当出自《大般涅槃经》佛祖涅槃时的情景。《大般涅槃经》(公元3—4世纪):“即作金棺七宝庄严。即办微妙无价白氎千张。无数细软妙兜罗绵。办无数微妙栴檀沈水。百千万种和香香泥。”“为迦叶故棺自然开。白氎千张及兜罗绵皆即解散。显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真金紫磨坚固色身。”“迦叶与诸弟子。持其所得妙兜罗绵缠于如来紫磨色身。次以旧绵缠新绵上。兜罗缠已。复以所得白氎千张。次第相重于兜罗上缠如来身。”白氎又作白叠,细棉布。可见兜罗绵是当时比较细棉布更好的织物。
幽抱,音yōu bào,意思是幽独的情怀。南朝·齐·谢朓《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过刘先生墓》:“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唐·张九龄《洪州西山祈雨是日辄应因赋诗言事》:“我来不外适,幽抱自中微。”
缩地,音suō dì,又称缩地法、缩地术,是道教的仙术之一,据称运用此术可以化远为近,实现远距离的瞬间移动。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唐·元稹《和乐天早春见寄》:“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净土山,应是峨眉山中某一峰山名,具体未详。
小龙,此动物乃是峨眉地蜥,是蜥蜴科地蜥属的一种动物。体全长138—236毫米,尾长几乎为头体长的3倍。身有鳞片,鼻孔位于上鼻鳞与鼻鳞间。身深褐色。
雷洞坪,峨眉山景点之一,位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一楼正中供弥勒像一尊,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石埤,篆书刻“雷洞亭”三字。雷洞坪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相传岩下有七十二洞,有龙神和雷神居住,遇天旱,乡民来这里求雨,往岩下投死猪死狗或妇人衣裤鞋袜,往往雷雨交作。从雷洞坪到接引殿一带,可见名贵花木——杜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