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先正谥
儒家最重名器,其中名又更加重要和根本。故孔子强调正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意味着文化立场、价值标准和政治原则。名不正则政治必不正,一切都不行。故儒家在政治上称礼制、礼教,也称名教。
《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至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这里的器指车服仪制,名指爵号。杜预注:“器,车服;名,爵号。”其实,一切名号、名义、主义、文化体系、意识形态,都属于名的范畴。
谥号也是“名”之一种。政治劝惩之道以爵赏、刑罚和谥法为要。程颐认为谥法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他说:
“古之君子之相其君,而能致天下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劝得其道,而天下乐为善;惩得其道,而天下惧为恶。二者为政之大权也。然行之必始于朝廷,而至要莫先于谥法。何则?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故历代圣君贤相,莫不持此以厉世风也。”(《性理大全·谥法》)
历代儒家王朝,儒家可与君王共司名器。而今儒家无权无位无“器”可用,必须逐步正名。正名工作先易后难,可以先把谥法拿回来,把谥礼先从民间建立起来。也就是说,正名先从正谥开始,正谥先从民间开始。
正名,是辨正名称、名分和名义,使名副其道,名副其实;正谥,是辨正谥法,使之符合中道立场和王道原则,进而反本开新地建立新谥制。百年来国人区别判断是非、善恶、正邪、华夷、君子小人、英雄狗熊、圣贤盗贼的标准,严重错误乃至颠倒。正谥,意味着文化立场归正和价值标准重建的开始。2019-1-6余东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