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心经〗吟唱。现在也这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听着入耳,可并不懂其中的意趣。里面的“般若波罗蜜多“”五蕴”“色受想行识”指的是什么,自己并不知道。
凭着一般常识去感受、想象、理解,总感觉有些远。
于是,找到一本中华书局出的《心经金刚经》(合刊)。可是,不容易读。
为什么呢?
自己没有佛学基础。
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
我淘到了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这套书中的教义人物卷、宗派卷两卷,写得全面精到,让身为佛学白丁的我受益匪浅。感恩作者业露华、董群、潘桂明三位先生。
这两卷书,我是下了功夫读的。至今,有时还要再读读。
由此,我推开了佛教庄严厚重的大门。
看到了佛教的根本人生观“四谛”,还有“十二因缘”“八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看到了佛教的“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的宇宙观、“三界六道”世界观。
看到了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果律”,还有“六因(或十因)”“四缘”“五果”,进而看到了佛教“业报轮回”的伦理观。
还看到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还有佛教对世界的精致分析---五位七十五法(或五位百法)。
佛教的大门,已经被我推开了一道缝。再读〖心经〗时,感受就显著不同了。
儒学大家陈来先生说“儒教是一个社会的教化体系”。不言而喻,佛教同样也是。佛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社会教化体系。
那么她在教化什么呢?
从佛教教义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相信因果,向善断恶。
合十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