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西安古城墙

作者: 阿蓬阿霞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13:39 被阅读263次
    雨中,漫步西安古城墙

    终于登上了古城墙!

    虽然立秋前的细雨还在细细密密的飘着,但眼前古城墙在灰蒙蒙天空衬托下,似乎更加富有沧桑感。一步步踏走在被雨得湿漉漉的砖石上,心里涌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想流泪的特别的感觉。

    或许,在雨中漫步是游览古城墙最好的方式。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这个著名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票价倒不贵,而且售票员会主动告诉你:城墙上的自行车和电瓶车费用不在内。

    我想,不高的门票价格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不心疼的掏腰包、但里面的消费项目却是明明白白的自费。这不仅是吸引自由行游客的一个好方法,同时也是管理方增加旅游综合收入的好策略吧。

    刚才在城墙底下仰望高高的城墙,大家还在议论呢:这样高的城墙,确实是易守难攻。脑海中不禁回放起一幅幅在电影中看到过的那些攻打城池时架云梯的惨烈场面,口里不禁一次次感叹感慨——和平真好!

    公元1369年,当明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后,将原来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取意“西方长治久安”之意,从而开始了明王朝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西安城墙,是在明代的“筑墙热”中筑起来的。也是在唐皇城旧址上建起的。

    西安城墙修筑历时八年才全部竣工。城墙建筑型制宏伟,功能设计周密,矩形城池。城墙每隔120米就有一座突出墙体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这大约相当于古代弓箭的“一箭之地”(约合120步),如此,两座敌台就可互为犄角,从侧面射杀攀墙攻城的敌人,城墙共有敌台98个,形成锯齿形互为犄角的严密防卫体系。

    城墙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护城河,河上有吊桥,吊桥拉起就断绝了城内外联系;第二道防线是护城河边的闸楼,负责拉起吊桥并与它后面的箭楼构成“瓮城”形成第三道防线——如城门被攻破,敌兵涌入,可以在这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将入城的敌人聚而歼之。

    看到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城墙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确实难得啊!

    当然,西安的古城墙也屡经摧残。1936年,陇海铁路修到了西安,西安人视火车为文明,就让城墙给火车站腾了地方,西安的老火车站就嵌在了尚德门西边一点的城墙里,成了一豁口。可惜这次没有走到那边去看,下次再去看看这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豁口”吧。

    在1958年,西安曾经刮起过拆城墙风,幸而文史馆的几个文物专家坚持,想尽办法才制止了拆除,保护了城墙。

    今天我们漫步其上的老城墙,是1984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的,在每个城门附近的城墙上都嵌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当时出资的单位。我们在入口附近的城墙上,就看见一块镶嵌在墙体上的石碑,上面刻着“1984年恢复修建……”的内容。

    在城墙上漫步时,偶然的一低头,发现湿漉漉的砖石上刻着不同字体、内容也不尽相同的字,大意是某年某厂或某村或某人制造了这些砖石,刻上去等于一幅画的签名,证明是某人的作品,同时如果该“作品”有工艺上的瑕疵,也可作追责的线索和证据。

    当然,这是我的猜想,没有得到相关证实。把照片和猜想分享给小饭团,小饭团倒是很赞同,在之前的很多文物介绍上也看见过这样的事例:当时的监工要求工人把名字刻上去,方便事后监督,这与现在要求的“工作留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追责制度”变成流芳百世的文物佐证,这也是一个意外收获吧!

    我们在雨中不知不觉漫步了将近两个小时,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的看风景,直走得腿脚酸软了,也才走了从长乐门到永宁门这段距离。幸运的是,在不经意间,从城墙的一个垛口向老城区打望时,竟然看见了位于古城区中心的钟鼓楼。

    听说当地人总把城墙内的地方简称城里,被圈在城墙里的人被戏称城里人,这话听起来感觉耳熟,但与那段著名的“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台词意思却完全不挨边。

    城墙上是沧桑的历史感,城墙外那一座座现代高楼大厦却无言宣告着新时代的脚步正大踏步的前进着。

    历史风云几千年,也不过白云苍狗,而风风雨雨人生路,却不过百余年。想来,创造伟大事业的是人,而最不禁风雨的也是“人”啊!

    雨中,漫步西安古城墙
    雨中,漫步西安古城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雨中,漫步西安古城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xu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