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80098/3579d3fffa4e855e.jpg)
身为一个桐城人,我很惭愧,自己没有读过朱光潜教授的美学著作。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惭愧与日俱增。
因为我发现,自己无数次感觉心累,感知到美的次数寥寥无几。
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假如生活中感知不到美,那么一切的劳碌都会变成庸碌,一切为了幸福明天所作的努力,都会变成对今天难以把握的无力。
我分析后觉得,至少就自己而言,对美迟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时间。余秋雨说,文化是闲出来的。对美的追寻和探索同样需要时间。
举例来说,在学校的时候,我还曾坐在湖边,听着纯音乐,和紫色的睡莲相看两不厌整整一个下午。而工作之后,吃饭、上班、睡觉成了无缝衔接。连轴转的生活里,只有经济学,没有美学。我要考虑的是工作的薪资,生活的花销,而不是每天中午食堂饭菜的摆盘够不够漂亮。
但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我们还可以抽时间、合理分配时间,来做一些美的事,感知一些美的物,读一些美的书。
主要的是第二点,观念。不是我们没有一丝时间来感知美,而是压根就忘了这回事。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打开你的手机,看看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文章,有多少是写景抒情散文;看看下载的应用程序,有多少是教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有一天我发觉,自己看到的文章标题,大多是都是“你为什么XXX?”,“如何X天/X步做好XXX”,“你该如何应对XXX”。我们渐渐喜欢读这些文章,于是作者越来越投其所好。
在这个急速运转、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需要清晰明确的指导,最好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哪怕导师是网络后某个同样迷茫的小年轻。同时,我也需要知道别人在遇到某些情境时是怎么做的。
我们希望阅读慷慨激昂的议论文,不是散文;我们需要吸收耳目一新的观点,不是沉浸于单纯的意境;我们需要往日益空虚的脑袋里塞进一点有用的东西,不是感知美这样无用的东西。
文章的实用性大行其道,生活中小而美的事无人问津。
每天阅读的文章,即便只瞄到标题,也能耳濡目染,逐渐将注意力偏移。这不能只怪这些作者大量输出此类文章。随着个人媒体的兴起,人人都能够成为写作者,普及的事物都失去其往昔的光芒,导致大众心目中的大师或值得崇敬的作家减少。作者的感慨和对美的描写,不再那么份量十足。假如鲁迅生在现代,可能会有不少人说他是喷子和愤青。现在如果有谁写一篇《荷塘月色》,和其他网文对比一下阅读量,一定是悬殊巨大。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街道、地铁上的人们低头看手机,就像是抱着一本小红书,上面写着指导性意见。
于是,人人拎着本小红书,手机党变成了红书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