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小记

作者: 第十五棵树 | 来源:发表于2017-10-06 14:20 被阅读0次

1.人与人之间距离

我去找城里同学玩,打车出门。她跟司机唠家常,得知司机老家不远,还列举出几位熟识,聊得热火朝天。让我误以为她和司机认识。去银行,在等号时间,她与大堂经理就如何健康减肥聊得热火朝天,还顺便加个微信。去吃饭,她也能在等餐时间同服务员聊上几句。

我惊讶于她的健谈和司机业务员服务员们的友好和善回应。在我的印象里,在北京,打车、办业务、吃饭就是单纯地把这事完成,在完成事件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人就是更快速地把各自任务完成促使事件更高效完成。在老家,似乎大家都是为生活奔波的兄弟姐妹,都能谈谈心,聊聊天。

在从村子去县城的汽车上,售票员提醒我,不要把手机放衣服口袋,我说,好谢谢。如果在北京,也就此打住了。可她接着说,在市中心的某个商场小偷特别多,经常有丢手机的。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有点不知所措,只好说,是么。

在老家,人们应该不会特别寂寞吧,与人相熟的成本太低了,没有太多的戒备心,几句攀谈就能很快熟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看起来的确是小很多。

2.出行方式

在村子里,我去姑姑家送一点虾,不过一百米,爸妈都让我骑电车过去,他们的走路会累。我执意步行。

城里同学出行,一定要打车。我建议走路,走路也就二十多分钟,而且一路上绿化很好。

电车是首选,成本低速度快。可我不喜欢电车。我喜欢步行和自行车。电车体积大不好掌控,我喜欢自己能控制的东西。

3.体力劳动

虽然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却很少干农活。

这次秋收,我用尽了最大的力气。秋收最费力气的环节在于,把玉米运到房顶上。我家采取的方式是,准备两个两轮或独轮的小车,车的两侧系上绳子或铁丝,小车装满玉米后,从房顶上系下一个钢丝绳铁钩,把绳子和铁丝挂在铁钩上,靠最简单的电机机械力把小车运上去。而我和爷爷的主要工作是把小车装满玉米,把车两侧的绳子挂到铁钩上运上去,把空空的小车接下来。父亲则是在房顶操控机器,把装满玉米的小车运上来,再把空车运下去。

把小车装满玉米靠的是宽铁锹,我不太会用借用膝盖的力量,所以最初是靠纯臂力把玉米锄起来放到小车里,但后来明显胳膊酸痛无力,只好学习借用膝盖的力量,我的肢体动作比较笨拙,学的很慢,因此父亲和爷爷都略带失望地调侃我的力气。所以主力是爷爷,我就主要挂小车,辅助把玉米装车。

挂小车是个技巧活儿,手不能摸钢丝绳,只能一手拿铁钩,一手扶车把,待小车离地一米多时,要把小车正一下,防止在往上拉的过程中小车转动得太厉害,车把卡在房檐。

就在我挂了几次之后,我觉得我已经学会可以松一口气时,小车的扶手卡在了房檐上,小车倾斜,只挂住了一侧的绳子,玉米全部掉落,变成了碎裂的玉米粒。我非常惶恐,觉得父亲和爷爷应该很生气,我会受到斥责。但出乎意料,没人说话。到下一车时,我决定把挂小车的工作给爷爷,但父亲和爷爷都还让我做,这着实让我吃惊,父亲甚至还稍微安慰了我。

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我和母亲在明亮的月亮下面,把剩下的玉米皮全都剥完了。

有段间歇,爷爷出去了一趟,我一个人把玉米一趟进小车,父亲蹲在房顶看我装玉米,他看得太着急了,就从房顶下来,用铁锹吭哧吭哧几下了就把小车装满了,完毕还说了一句,这才是干活儿呢。我看着他情绪冲动的样子,只是觉得好笑。我现在的情绪冲动,就是从他身上继承得来的吧。

秋收的农活是劳动力密度强度都很大。我不讨厌体力劳动,只是之前没有做过太多,所以没有技巧,加上自身力量不足,所以做起来笨拙不堪,让父亲母亲爷爷看着又费劲又好笑。其实我还挺喜欢做农活的,切身与土地与玉米接触,让人心里感觉更踏实。

4.手机

之前在北京手机离开身边超过三分钟就有些慌乱,在老家我的手机在家里似乎就是个摆设,出去做农活,只是一心想着赶紧干活。到了晚上,手机里的任何应用和内容都吸引不了我。只想赶紧做完饭,吃完饭,洗碗,睡觉。

手机对于父母和爷爷也是最简单的通讯手段之一。在我的建议下,我和表妹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叔叔,姑姑和父亲这一家人加到了一个群里。虽然这也是没有什么用处,但对于我家传统的人情淡薄来说,算是一个进步吧。

5.买菜

老家的传统是中秋吃饺子,还要准备一些菜。赶集买菜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身上。我平时不爱出门,一是因为做农活穿得寒酸蓬头垢面,二是遇到很多人我不认识,但他们认识我,我不会排辈,不知道如何称呼,三是我家自行车坏了,我不爱骑电车,只能走路。

恰逢感冒,我戴着口罩,拖着邋遢的形象出门了。

先买的豆腐,卖豆腐的好像跟我家是同姓家族,但还好我戴着口罩,省得寒暄。豆腐两块五一斤,我说要三块钱的。他拿着刀子比划着说这一块行不,我说好。他一刀子下去,用袋子一装一称,四块七,算你四块五。我说要不了这么多。他说,都切下来了,你不要就卖不出去了。我无奈,全都要了。

剩下的买肉,菜花,西红柿,豆角,白菜等都是这种套路。我去买梨,想买一个大的熬点梨汤,我问价钱。卖梨者说10块钱7斤,我说来一个。卖梨者,一个?你开什么玩笑,不卖。我说,那买两个。卖梨者,最少买5块钱的。我只好买了五块钱的梨。我有点无奈,这简直有点强卖。

由于买的东西的数量严重超出我的预估,我一个人,两只手提着那么多东西,走不了几米就需要歇一会儿。

由于我戴着口罩,集市上碰到好多熟识的面孔,但都未认出我来。就在准备离开集市时,迎面碰到姑姑骑着电车,正在我想她会不会认出我时,她先冲我笑了一笑,便大声冲说,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我想,这可真是亲姑姑,都包得这么严实了,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集市上的卖菜者的"强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担心菜卖不出去。农村购买力弱,再者农村每家人口众多,五天一个集市,菜也可存放好多天吧。

真是粗犷的购买。

6.新鲜的果子

这两年,父亲在院子和菜园里种了很多果树和蔬菜。果树有核桃,无花果,枣,柿子,枸杞等,蔬菜有葱,小白菜,豆角,丝瓜,胡萝卜,西红柿。

一回家我就摘了几个无花果,柿子,拔了几棵葱,用水洗洗,吃的那个新鲜,我感谢大地给予如此美味。亲手从树上摘果子,亲手从地里拔小葱,这种感觉很久都没有过了,有种敬畏,有种亲切,有种感动。

7.火车站

火车站改观了很多,最明显的在于有了公厕,上厕所不收费了。之前上厕所,一次一块钱。我记得有次和同学正月十六回学校,没挤上火车,滞留了。四五个人仅上厕所,一个晚上就花了十几块。

进站。十一返程高峰,等待进站安检的队伍很长。很多工作人员来疏导,就算是临近上车的时间点,也不能插队安检。你来晚了是你的事,工作人员只保证不会有踩踏事件,人员顺利平安。

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一直是这德行。

还说那年正月十六回校的事。那是我们都买好了票,火车到站,就象征性开了一下火车门,上去了两个人,其他车门都没开。几百号人,都被迫滞留在火车站,北上所有的票都卖完了,我们连转车的机会都没有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8.天上的云和月

秋天,是天空最美的季节。天空深远,成片的云游走。

站在我家房顶,能看到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小时候白天晚上都能看到那条路,我觉得那就是远方。直到这次回来,我第一次坐大巴,才知道那就是京港澳高速。

小时候,喜欢躺在房顶看树叶,看云,云都是移动的,我可以用心跟着云移动。我经常把一些想法寄托给云,觉得云能把我的想法带到我想去的地方。

现在,房后的树早已没了,全都到了我心里。

现在,晚上,月亮皎洁,云层层叠,中间恰好留出一轮月亮的地方。我望着月亮,想许个愿望,却觉得此刻一切都好,竟想不出不满足的地方。想着自己凡身肉体,此身是否重要,此生该如何,什么才叫好。

9.小结

这次回来,让我改观了不少。不单是因为老家发展迅速,更多是我更能有心去感受,去接受,去理解,去包容。放下自以为是的清高与寡言,他们并不完美,却是我的一部分。

2017年10月6日我14时20分于火车上

相关文章

  • 回乡小记

    今天也没什么特别的,去了老家打扫卫生,爸妈忘记带钥匙了,于是去街坊邻居那里借点工具。一开始,我拿了细爷爷家的砍柴刀...

  • 回乡小记

    我终于到家了,在驱车十几个小时之后,迎着乌黑的夜色,终于在晚上十点半到家了。大门已经打开,父母在院子里翘首盼望。一...

  • 回乡小记

    (一) 我已经放弃了想念的故乡山坡上的苜蓿地里,穿风衣的女子风把杏瓣吹落在她的长发上苜蓿染绿的手指我闻到了母亲的菜...

  • 回乡小记

    一转眼,就到了要离开家乡的时间,早上起床洗漱时开始红了眼眶,心闷闷的,把头微微扬起,却依然掉了眼泪,看着镜子里的自...

  • 回乡小记

    戊戍年清明,我又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村庄。 下午,我想去我的堂弟家。进门一看,堂弟家的大人都不在家。门口围着一群小...

  • 回乡小记

    由于新东家比较宽松,今年得以有了十天返乡过年的假期,差不多一年回去一次,看到的变迁与人物事故每年都有一些值得言说的...

  • 回乡小记

    前天是五月廿七,小雨。从县城驱车回乡。上次回乡是一个月前的四月廿五左右,参加堂兄葬礼。堂兄新斗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 回乡小记

    前几天趁着孩子还没有开学,带着娃回老家小住了几天。 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只是河北境内的一个小村庄,不靠山不临海,没有...

  • 回乡小记

    美国作家威廉.乔西曾说,『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罢了』。 自从15岁初中毕业进城读书,毕业后又辗转多个...

  • 回乡小记

    国庆第二日跟着男朋友以及男朋友的妈妈自驾回他们老家,一个小县城,车上聊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来睡得人事不省… 到了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zl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