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期(1860年),英法联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攻入北京,进而火烧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八里桥之战”的失败。位于通州东面八华里(八里桥因此而得名)的八里桥是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的必经之地,清廷命名将僧格林沁率三万多八旗绿营精锐在此地设下埋伏,意图阻挡英法联军八千余人进犯北京。
八里桥之战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毫无争议,最终英法联军以伤亡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大胜,其中存在争议的主要是双方的伤亡统计。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清军伤亡过半(上万人),而英法联军则仅阵亡几个人,两军伤亡数据极为悬殊。如果这一数据属实,那么这场战争纯粹就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如果这一数据不属实,那么真实的数据又是什么样的呢?
八里桥之战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全权负责“八里桥之战”的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名将,而且还能担任这场关系到北京存亡关键之战的主帅,完全是凭借其出色的战功打拼而来的。著名的太平天国北伐大军就是僧格林沁击败的,林凤祥、李开芳等北伐名将也是僧格林沁俘虏的,当然,最能证明僧格林沁实力的还是他作为主帅指挥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此战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在抗击外敌(英、法等列强)中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其结局是清军仅伤亡34人,却击沉了敌舰4艘、重创了敌舰6艘,击毙、击伤了英法联军484人,还造成了英军海军司令贺布重伤。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如此看来,僧格林沁后来的八里桥之战并不是他第一次与列强军队交手,而且其手下大多都是曾和太平天国军队鏖战过的百战之师,所以按理说,八里桥之战不应该会是一场伤亡悬殊如此之大的战争。可惜的是,与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取得胜利不同(主要依靠沿海炮台对英法舰队造成杀伤),真实的八里桥之战的确是一场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大屠杀(主要依靠大炮及火枪对骑兵造成杀伤),因为英法联军仅伤亡5人(至多不过12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战后法军统帅孟托班因为回国后受到法国皇帝极大的嘉奖而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还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八里桥之战,敌我双方死亡将领数字的悬殊,恰恰说明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强国,不受外来势力的欺侮,八里桥之战值得和学生讲一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