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简书大概是在进行内容清洗,我的两篇文章被锁,原因未知。烦躁之下想放弃文章同步了,觉得反正平台的文章质量一般,我也不爱看。结果我回手不小心把星球的更新删掉了,好在我刚刚同步到简书,突然觉得,在我没养成好的写作习惯以前,这样的内容备份还是值得保留的。虽然我一个月会统一备份一次,但潜意识里内容不会丢平台不会垮,我只不过就是为了查阅方便。可是到下午的时候,我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内容真的不见了,又能怎么样呢?
听同事讲了一个身边发生的故事。我们都认识的一个大佬有天没空带孩子,就让同事带孩子去吃个晚饭。他们去了一家很普通的日料,就是平时大家会当工作餐那种,但价格其实也并不低。结果小朋友有点嫌弃,觉得这种日料不正宗,说着就聊起了他前段时间去日本吃过的神户牛肉,认为那才是日料。原话是:也不贵,才一千多块钱(人民币)。大佬其实已经算是财务自由的水平了,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也不低,也曾周游列国。我当时内心忍不住评价:如果是我的儿子,我会告诉他,任何食物都值得认真对待,好的经历是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但却不是用来炫耀的。转念又觉得自己很苛刻,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好吃的炫耀一番又有何不可呢?
最近一个月比从前看书多了一些,也杂了一些。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过去看书太少了。这两天在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会发现,每一个作家都不一样,即便他们都博学且睿智,但对于人生、写作甚至访谈本身的观点大多不一样,唯一可能相同的,是他们都相信自己的理念。海明威也只是海明威,不是村上春树。我那个试图找到作家共性然后模仿的愿望破灭了,但同时又生长出一些新的感悟:生活也没有路,怎么走,随意。
下午正在翻看学霸猫的文章时,冲冲跟我分享了她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书评(文末有链接)。一时间,关于书的记忆,很多有点想不通的逻辑,突然都涌了上来。我发现,即便是我努力保持开放,但这个「开放」事实上极其狭隘,我只是把自己圈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看似自由。那些无形的、标签化的、直觉的理所当然,在更深刻地影响着我:
有钱人会培养孩子有教养,如果没有,也应该那样做,否则就令人鄙视;
作家要么是天才,要么是村上春树那样的自律之人,好的作品未必是畅销的,写作很难养活自己;
爱看书的人就不会爱看综艺,写严肃作品的人不看动画片;
……
带着限制去看世界的我,脑子里只有一道判断题:合理or不合理。其实,没有所谓的合理,只是是否符合我内心被固定的自以为是的逻辑。当真的开始看更多的书,见更多的人才会明白,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有我「不知道」。
虽然想清楚这些让我再次觉得自己需要读的书太多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忍不住回到推着自己「成长」的路上。但恰好相反的是,我好像从容了许多,因为「学海无涯,生有涯」,不再受限的角度去读,反而更容易读懂读出收获,不再是那带着鞋子去找灰姑娘的王子,眼里只有脚,看不到那么多美好的人和景色。对于自己的成长路径,似乎也少了一点焦虑:我只是在走我自己的路,有不一样也很正常。
冲冲的书评里有两处非常打动我:
一是水晶商人的话,他的梦想就是保有去朝圣的梦想。
二是:“我得到的报酬远甚于我的慷慨。”修士回答。“永远别再这么说。生活会听在耳内,下一次就会少给你。
我其实很多时候都明白最本质的道理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我经常不能接纳或者小心地封存起来,直到有人也那样讲给我听。我也像那个商人,把梦想放的远远的,似乎那样我才能一直追求梦想,而梦想也永远不可能破灭。
我也没有发现,当我愈发珍惜一些东西的时候,我愈发强烈的内心潜在逻辑是:我已经得到足够多了,如果我不珍惜,结果只能是失去。我不配也不可能得到更多,这是我给自己的审判。就像书里那句话,如果我自己都觉得生活已经给我足够多了,那下次干嘛不少给我一点呢?
我曾经总是觉得自己不自由,没想到,我不过是画地为牢。
https://www.jianshu.com/p/dbb771e6f35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