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苏轼词鉴赏
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作者: 青枫飞燕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18:40 被阅读0次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分析鉴赏: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7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述古即陈襄,字述古,本为杭州知州,此时转任南都(河南商丘市南)知州,复古赴南都任职,苏轼送述古至临平山(今杭州东北),舟中相别。

上片写行人途中回望之景。

回首相望,只有临平山横亘于眼前,高峻连绵,起伏错落。舟行水上,渐行渐远,回望中视线里只剩下了山影,城池的轮廓,城中人早已看不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油然而生,表达了行人送别之远,以及离别之人对故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不见其人”一句,暗用两个典故。一是用《诗经》典故赞美陈述古“洵美且仁”。《诗经·郑风·叔于田》中,“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其二,用晚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作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将原句城、人皆不见,改为见城不见人,稍作曲折,苏轼用典之妙可见一斑。

临平山上的塔,高耸挺立,似乎迎来送往,无动于衷。而作者却为不能像耸立的高塔,能目送友人离去而遗憾。以无情之塔衬托有情之人,对比鲜明。“亭亭”二字将无情之塔拟人化,表达离别之人的情深意重。

下片写归去之后的凄凉之景。

归来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荧荧,这些意象组合渲染出了一个清冷孤寂的不眠之夜,词人因思念友人而辗转反侧,泪眼朦胧。

“荧荧”二字写出了微光闪烁,也写了泪光闪烁,营造了灯光昏黄,摇曳闪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孤寂。“荧荧”二字运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最后一句用两个“晴”字将绵绵不断的秋雨与割舍不了的思念之泪联系起来,写出雨晴心不晴,衬托出词人的词对友人的思念。这一句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全词借景抒情,巧用典故,善用衬托,抒情含蓄蕴藉,感人至深。

相关文章

  • 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原文: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

  •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原词、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南乡子苏轼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

  • 苏叶草书苏轼词

    南乡子·送述古 [ 宋 ]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 第09篇|跟着古诗词狂练文笔,提高文化底蕴

    南乡子·送述古【宋代】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

  • 北京 再见

    文:画绒 南乡子·送述古 宋 ·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

  • 试题(18)南乡子•送述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②。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

  • 一枕初寒梦不成

    《南乡子 送述古》苏轼回首乱山横,只见居人不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 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苏轼回首乱山横,只见居人不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斜灯残照处...

  • 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

  • 难乡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昨夜残灯斜照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词鉴赏(18)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dj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