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幼升小专栏43:孩子拿到书就困?父母别误判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幼升小专栏43:孩子拿到书就困?父母别误判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作者: 春上村边树 | 来源:发表于2018-08-14 23:27 被阅读21次

父母知了

幼升小专栏第43篇,按照惯例先来分享一些留言,其实许多家长的家教智慧都在留言里体现,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写得还可以,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读了这篇文章很有启发,其实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也有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现在慢慢在改变,不在家玩牌,不在家吃喝聊天到很晚,孩子在家时,就一起陪他看看书,我们哪怕看看孩子的书,一些美文精选之类,也很有收获,很久没有翻书,真的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像原来这么好动了,我们也没有说他,就是安静地在边上看书,非常有效,谢谢老师的分享。

那篇说否定孩子会带来什么后果的文章就想好说我自己,我现在回想自己的童年真的也是老是被父母否定的,是不是大人都喜欢否定孩子显得自己很有能力。我现在尝试要改变,因为孩子被我否定之后经常显得很沉默,不开心,越是这样我越是担心,就越要说他,形成恶性循环,以后要改过来,慢慢改,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过来,但至少我已经意识到,会逐步改善的。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孩子的阅读能力好像不行,不喜欢看书,拿到书看不长时间就扔了,玩游戏却很专注,马上到一年级了,这样下去会不会跟不上节奏,最近在看朋友圈的文字,说孩子阅读不行,以后考大学连卷子都做不完,这样的话我儿子可真是麻烦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最后一条留言显得很焦虑,孩子不喜欢读书,喜欢玩游戏,这里没有说是电脑或者手机里的游戏,还是日常生活里的动作游戏,估计是前者的多,毕竟绝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玩智能手机里的游戏,他们是网络时代同步者,生下来就在网络的世界里,而不是在书里。

家长对于孩子阅读能力下降的焦虑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是这个智能网络时代的一个必然追问。接下来,不妨把这个作为今天专栏的主题聊一聊,当然这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后面也会继续聊。

传统意义上讲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指一个人看书报的能力以及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个很容易看出来,过去我们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爸爸回到家里就会拿张报纸看,然后把报纸上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这体现的就是阅读能力。

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求达到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要求他们能阅读比较浅显的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书报,在读懂,的程度上,只要求理解正确,不要求理解深透。如果细化到幼升小或者一年级阶段,相应的指标也会更低一些,这当然是从整体而言,一些喜欢阅读的孩子也许已经远远超过普遍的要求,这里只讲阅读能力的初步要求。

这个初步要求也有标准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读文字的能力。小学阶段要求孩子们掌握三千左右常用字,做到会读(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会使用汉语拼音进行标注,会区别多音字)、会写(笔顺笔划要正确,偏旁部首不能错,字要写得端正美观)、会讲(要准确表达字词的意义)。

二是理解能力。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和全篇文章的能力,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核心。不仅要求读得懂,看得明白,还能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提纲掣领,分清主次,划分段落层次,并会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

三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定数量读物的能力,即阅读的速度。读书必须讲求速度,而速度又要与理解成正比。所以,有些孩子读了半截就扔了书本,父母要反思给他读的内容是不是超越了理解力,例如给一个不会法语的人一本法语书,他看都不看就扔了,道理是一样的。

四是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以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义,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自己解决疑难间题。另外,还有记录、记诵的能力;初步的分析、比较和鉴赏的能力;略读、浏览的能力等。

阅读是孩子主动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请注意,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从形式上出声分朗读和无声默读两种,影响阅读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点,材料的概括与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确定的阅读目的等等。影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

我们搞清楚了阅读能力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形式,影响的因素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思考,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什么具体的操作方法?

首先是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个习惯具体是指:边读边想,专心阅读的习惯;边读边圈、点、批、划、记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经常阅读书籍的习惯等。一个好的习惯都会可以使孩子们受益终生,一个坏的习惯也可能会贻害终生。仔细跟踪十年观察两个孩子,将来学业成绩的差异很可能体现在阅读习惯的差异上,上面提到的这些习惯都做到了,想要成绩差也很困难,反之,成绩好的也很少,靠小聪明只能是一时,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还在于阅读习惯的扎实养成,所以父母就要十分的重视孩子在这个阶段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其次是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如果孩子把读书看成是负担,是一件头痛的事,那肯定是学不好的。他们的兴趣容易激发,但不易持久。要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不能用时间卡、数量压的方法,在方法上要讲究科学性。

比如一个生动的故事,家长讲个开头,或者讲个梗概,让孩子自己去看,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科学读物,可从中概括出一个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当他急切想知道答案时,就告诉他:某篇文章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这样就能促使孩子主动去寻找书籍读,自己找答案。还可以引导孩子做评注,可以在纸质书上圈圈点点,也可以在一些电子书上做评点,这个好处就要告诉孩子是在一起和作者创作,这样就会激发他的内心力量坚持做这件事,评注一开始可以是收集有意义的格言、警句、各类人物的事迹等。要使孩子乐于读,有了兴趣才容易走上阅读的正道。

第三、教孩子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发展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技能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脱离了相应的规律性知识,就会变成纯模仿性的机械训练。它不仅不能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不可能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着眼于指导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学会科学地学习。那种靠家长用自己的知识来填补孩子学习上的漏洞,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是在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使他们懂得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和规律,从而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理解能力,学会自己看书。

第四、指导孩子的阅读方法要结合过程来进行。孩子的阅读过程是:首先见到的是语言文字,由字到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而后是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基础上,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进一步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选择和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是怎样根据描写人物及抒发感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在阅读中,遇到生字生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查工具书,会分析和判断字形类别和间架结构,而且还会根据上下文来准确地分析生字诃的意义。

这些东西本身是很抽象的概念,父母离开生动的阅读过程单独和孩子讲述他会很难理解,觉得太难了,因此要结合阅读过程,润物无声的进行方法的渗透,举个例子你和孩子在花园里看到一株花,你就很疑惑这花叫什么名字,这个好奇心会促使孩子去探究,他回去翻阅有关于花的一些书籍,直到弄清楚这花的名字和作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本质上属于阅读能力弱的孩子,提升他们学业的办法不是靠补课,也不是靠没完没了的指责,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最后,阅读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途径。每个家长都应当努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有的孩子阅读一篇好文章,不能对它做归纳和浓缩,说明孩子并没有深度理解。对文章的概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边阅读,一边概括——即阅读一段内容之后,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简要归纳主要意思。

这种概括的方法,可以减少需要记忆的信息量,为孩子的记忆容量节省空间。读完文章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这种深度概括,既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文章结构和写作风格的概括。对文章的结构、框架、写作风格的概括,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似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这常常是被家长和孩子所忽视了的,如今要改变这种情况,需得到家长、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那么现阶段,幼升小的孩子,父母在辅导孩子阅读方面需要具体做哪些细节呢?

第一,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每天陪伴孩子阅读半小时,要帮助孩子流利地朗读并理解一个绘本故事的内容。

第二,努力提升孩子的默读能力,限时间让孩子默读一个绘本故事,然后立刻合上书本,询问细节,考察孩子的默读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孩子默读能力和理解力的提升。

第三,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家长要让孩子逐步学会分析绘本故事的脉络、层次,这些词汇可以不出现,孩子也不懂,换一些句式,例如“这个故事里最先出场的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谁的作用最大”等等,这样实际上帮孩子理清楚故事关系,提高孩子将来作文时整体谋篇布局的能力。

第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家长为孩子选择的阅读材料要适合其年龄特点和文化程度。不要拿一些小孩子根本就看不懂的文字给孩子读,他当然会不屑一顾。

阅读能力是一个大话题,后面我们还会慢慢聊,到了一定阶段去做合适的事,只要让孩子觉得感兴趣,而且判断有价值,能够提高小孩子阅读能力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幼升小专栏43:孩子拿到书就困?父母别误判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gb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