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马少军
初识凤尾竹,是因为一幅画。
这幅画是我无意间得到的。当时凭图片定下的,以为是捡了漏,可是打开寄来的包裹,却发现这画已破旧得不成样子,因为报纸里面包的,基本上是一堆碎纸片。
为了修复这幅画,还花费了一番周折。街面上的书画装裱店很多,但都用机器裱画,没有人使用浆糊了,修复更是谈不上。于是,我决定自己动手。
我把这些碎片反铺到玻璃茶几上,一块一块对好接茬,用棕刷洒水潲湿拍平,再用镊子一点一点把它们拼接起来。为了处理好这些接茬,我在茶几下面引了一盏灯,灯光照亮了纸片之间的缝隙,这样就可以用锥子一点一点推着纸片接实,直到看不见漏光的缝隙为止。有些残缺的地方,还要补上宣纸片,等干了以后接笔补全。最后,用夹宣刷上浆糊,挑起来托背,提起来上墙。
完全干透以后,就可以看出这幅画本来的面目,神完气足,很漂亮。整个画面几乎被两大丛夕阳下的凤尾竹撑满,色彩金黄明亮。画面的左下角是临水的几栋房子,右下角是个小桥,桥上走过一家三口,爸爸扛着锄头,妈妈背着背篓,中间的小女孩扎着羊角辫。整个画面显得安静、明亮而又温馨。
当时女儿还很小,因为喜欢做手工,就一直看着我干活。画裱好以后,小桥上的一家三口,引起了她特别的注意,不时地指着画上的三个人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杨杨。
看着孩子喜欢这幅画,我就给它装上实木画框,挂在了卧室墙上。于是晚上睡觉,有时候还可以看着这幅画聊天。女儿喜欢画上的那几栋老房子,说可以爬在窗户上看外面,喜欢房子前面的那条河,说里面有鱼,更喜欢房子后间黄亮黄亮的凤尾竹,说很像凤凰的尾巴。
这幅画一挂好多年,女儿也看着这幅画慢慢长大了。
九曲溪的凤尾竹今年暑假去福建,沿途看到很多凤尾竹,只要能走到跟前,我们总会在竹子下面坐一坐。武夷山隐屏峰下有个朱熹当年讲过学的地方,叫做紫阳书院,又叫武夷精舍,在书院前面的草地上,有几大丛凤尾竹,女儿特别喜欢。她平常不爱照像,好多照片都是我偷偷抓拍的,而看到这么多的凤尾竹,可能是引起了她小时候的记忆吧,竟在竹下摆出好多造形,让我给她照像。
在武夷山,九曲溪的凤尾竹最好。坐个竹筏顺流而下,一路明山秀水,便可饱览沿溪两岸高高低低的凤尾竹。
这些竹子背山临水,沿河布散开来,长势极好。它们在高大冷峻的山峰和悠长清秀的溪水之间,正好形成了一个过渡,显得山水的布置非常和谐美好。
九曲溪的凤尾竹凤尾竹和其它种类的竹子相比,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新竹子并不另寻生路,而是从老竹子中间生长出来,和老竹子紧挨在一起,从而和簇生的灌木一样,形成一丛一丛的效果。
一丛凤尾竹,就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竹筏上的老艄公告诉我说,因为这样的特点,凤尾竹又被叫做孝顺竹或者慈孝竹。
听到这里,女儿很有感触,又和我提起家里挂的那幅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