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命中的一体两面
修行中的一部分就是去愈合好与坏之间的鸿沟。
——托马斯·希伯尔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的心学四诀中的前两句,即说明了生命的一体两面: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恶分别之心的,如同初生婴儿般的赤子之心。而人一旦有了起心动念,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
因而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认识自己对事物二元对立的评判。
《圣经》中有记载,上帝将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时告诫他们,园中的果子可以随意吃,唯独辨别善恶树的果子和生命树的果子不可以吃,吃了必定死。
上帝所造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上帝没有捆着人的手脚,但会告诫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当人选择了以自己的标准辨别善恶,而不是以“道”为标准的时候,世界就开始败坏了。这个自我中心就是私心和私欲,这是一切罪的根源。
因而,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境遇,不论消沉的逆境或昂扬的顺境,我们都要对它们抱持敬意。信任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信凡事都隐藏着美意,对过去所经历的风雨心存感激,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理解其中的美意,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因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谦卑,去了解所有生命中被我们推入阴影或加以逃避的事物。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修行到最后就是要通过爱和理解发展出包容两极的意识,拥抱对立面,愈合好与坏之间的鸿沟,更好地让自己连接、回归生命之本源。
始于理想,归于平凡
如果有一天
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
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
你不再追逐成长,只是去修;
一切才真正开始!
——纪伯伦
修行的目的有三个:让自己真实、自在、闪闪发亮。这三者都可以通过做真正的自己来达到,而真实是首要的。
真实就是要让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越发一致,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也是外国人所说的“To walk our talk”。内在与外在不是分离的,因而我们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去践行。
其次是自在,自在就是获得内在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把自己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事件、情绪都能容纳进自己的心中,同时又不被它们所影响。
前两个更多的是关于自己,闪闪发亮则是属于为群体创造、实现价值的部分。中国有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完成了“修身”,也就是自我修炼的部分,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茫茫历史长河中,对于我们最终应该去向何方,中外圣贤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你我心中,也必有自己的天命之途。
以下这则故事也给人很多启发:
有位徒弟总是如实向师父报告自己修行方面的进展。
第一个月,那学生写道,“我感受到意识的扩展,感觉与宇宙合二为一。”
师父只瞥了一下那封信就扔了。
下个月,学生又写道:“我终于发现万物皆有神性。”
师父似乎大失所望。
第三封信里,徒弟热心地解释,“在惊异的凝视中,我揭示了一与多的奥秘。”
这时师父不耐烦地打哈欠了。
下封信则说,“世间无人出生、存在或死亡,因为自我根本不存在。”
师父看完,绝望得束手无策。
又过了一年,师父提醒徒弟该向自己报告修行近况了。
这徒弟回信:“如今我只是老实过日子。至于修行,谁还在乎呢?”
“安于其下,犹如在上”,不论修行过程中的体验多么殊胜伟大,亦终究会过去,它们只是生命中的其中一个面向。
觉醒仅仅是过程的开端。修行的过程本身即是修行的目的,跋山涉水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出发点。
修行的目的地也不在他处,而是回到此时此地,回到自己家中,道场就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方寸之间。
内在成熟的基础并不是追求完美,也不是要得到某种想象中的纯净感,它的基础只是放下、爱、向一切敞开心门的能力,接受生命如其所是的状态,安住在此时此地,安住在过去一直存在、以后也将永远存在的真理中。
当我们的内在越来越成熟时,敞开、宽恕、放下的能力会越来越深厚,会自然而然地化解冲突、缓解挣扎、解决困难,并有能力回到喜悦而自在的宁静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