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星期六,雷阵雨。
李白有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如今已是七月盛夏,想必是错过了游览扬州的最佳时节。七月的长三角正值梅雨季,雨水甚多,长期呆在室内甚是无聊。趁着雨水的间隙,我来到了这座有着“淮左名都”之称的历史名城。
想是京沪高铁线提高了我对铁路正常速度的认知,和镇江相似的距离竟然花了50分钟才到。可能是不凑巧,扬州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公交车在工地的间隙间穿行。这是扬州城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没有对比,就永远无法理解高铁和地铁的组合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巨大改观。
说到扬州,总绕不开瘦西湖,所以我也是直奔主题。瘦西湖坐落于市中心西北方向不远处,东西窄、南北长,这瘦西湖的“瘦”字,想来应是很贴切。不同于公交沿途杂乱市井的感觉,一进景区,江南水乡那种清秀俊美、小巧精致的氛围就扑面而来,可以说,瘦西湖景区拯救了我对扬州城的第一印象。沿岸前行,随意拍一处不知名的亭台都有不错的效果。
瘦西湖一景 瘦西湖一景伴着徐徐微风、点点细雨,耳畔的垂柳随风飘动,远处的五亭桥上游人如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五亭桥已是二百多岁高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因而得名“五亭桥”。点缀上更远处的那座白塔,一切显得是那样的和谐。
五亭桥 白塔白墙、灰瓦、古朴的石阶,这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式样,六角形的门洞就像一个画框,将更远处的游人放入了这副画中。哦对了,右下角的路人小姐姐,我真的不是在偷拍~
瘦西湖一景转过一个弯,湖面变得更加狭长,甚至称作河面会更加贴切一点。水面上黑天鹅列队而行,整齐有序,仿佛有人指挥似的。
瘦西湖一景“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虽是思念友人之作,但语句中还是体现了对扬州城江南风光的无比欣赏。诗中这“二十四桥”正在眼前,为玉带状拱桥,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杆和24块栏板,至于“二十四”有着怎样特殊的寓意,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落帆栈道《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园辇巧石,磊奇峰,潴泉水,飞出巅崖峻壁,而成碧淀红涔,此‘石壁流淙’之胜也。”这“石壁流淙”之景原是扬州一大盐商的家宅内景,清末毁于战乱。如今虽是现代复建之景,却也是水声潺潺、精巧无比。
石壁流淙 石壁流淙 瘦西湖一景行至北门附近,一亭、一船、一塔,碧水与天空交相辉映,甚是有趣。
瘦西湖一景瘦西湖北门向东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景区名为汉陵苑,虽是时间紧凑,并且去年刚刚晋身为AAAA级景区,但是对汉文化的浓厚兴趣还是让我决定一探究竟。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建于一座山坡之上,从正门望去巍峨雄伟,甚是壮观。景区布置处处对称,体现了古代王陵庄严肃穆、等级森严的特点。
汉广陵王墓正门 汉广陵王墓地宫正门馆内布置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虽是博物馆,但并不是传统的那种橱窗展柜的形式,出土的展品并不是很多。博物馆展出的主体,就是著名的“黄肠题凑”墓葬形式。想想或许这是景区游人不多的原因——博物馆中的物件多少能看出些门道,但这恢宏壮观的墓葬形式,若没有懂行的牛人讲解,还真是很难抓住重点。
陵苑的主人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汉武帝之子刘胥,陵墓的葬制是仅有帝王诸侯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所谓“黄肠”指的是黄心的柏木,“题凑”指的是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形式。巨大的穹顶之下便是这个“黄肠题凑”主展厅,详细再现了外藏椁、正藏椁、中椁、内椁、梓宫等陵墓结构。虽然在南京博物院内看过微缩版的模型,但按原比例复原的结构还是第一次见,着实让我大呼过瘾。
为了营造陵墓的氛围,整个展厅灯光很少,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亲临参观氛围很好,身边没什么同行的游人甚至还有些害怕;坏处是光线太暗,仅凭手机很难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大白天打开夜景模式才勉强拍出如下这张图。
俯视地宫相比之下王后寝宫内的光照要好了不少,不用费心寻找支点了。
王后寝宫从汉陵苑出来,我很庆幸没有将此处从我的行程中抹去。虽然游人不多,景区建设也略显简陋,但浓郁的汉文化特色和规模宏大的帝王葬制绝对值得一看。
顺着地图上大运河的蓝色轨迹,我来到了东关街区。如今似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处集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历史街区,在南京是夫子庙、在苏州是观前街,在扬州,便是东关街。整个街区沿用着古代的那种建筑配色,不同于苏州那种白墙灰瓦的江南水乡风格,这里的古建筑更多的的是青石砖垒成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不是太丰富,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自成一派的古朴气质。整个街区市井气很重,商铺林立,诸如“谢馥春”香粉、“绿杨春”茶叶等老字号更是人气旺盛。由于苏州之行拙政园给我留下的印象,我选择略过街区内的个园、不远处的何园,这种后人复建的园林,实在令我提不起兴趣。
东关东关外马可波罗的雕像,小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马可波罗像因为对园林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从东关街出来还为时尚早,翻开地图看看周围,一个响当当的人名吸引了我的注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史可法。虽是计划之外,但仅凭这个名号,此处景点也值得一去。
史可法,字宪之,据《明史》记载其母“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虽是古人迷信之言,但也着实体现出对史可法的殷切希望。后来发生那些故事,也使这愿望逐渐成为现实。其闻名乡里、进士及第之事放在一边不提,真正使他名垂千古的,正是他生命的最后那些年里力保扬州、坚持抗清的壮烈事迹。扬州城陷之前,清摄政王多尔衮曾向其劝降,史可法一篇《复多尔衮书》可谓正气凛然,其文中所言,“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誓不降清的民族大义跃然纸上,实乃明末风骨的代表。虽未能力挽狂澜,但尽节身死,忠君爱国之志令人敬仰。如今的享堂虽不能称得上华丽,但也是庄严正派,两侧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完美诠释了史可法的最终归宿。享堂之上,史可法塑像端坐正中,抬头屋梁上高悬一块牌匾,上书“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古往今来担得起这四字评价的人物屈指可数,算是后人对其英勇事迹的一份褒奖。穿过享堂,后方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史可法的身躯虽已随着扬州城陷而不复寻,但其精神却仍为后人所敬仰,近代反封建斗争甚至是抗日战争中,史可法的精神气节仍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史公其人,担得起“民族脊梁”的称号。
享堂 史忠正公墓 衣冠冢顺着来时的路乘车返回,扬州之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是保留节目——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或许是离市区比较远,我去时人不是很多,这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清静的参观环境。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梅瓶通体修长,线条优美,以赶珠龙为主体纹饰,辅以云纹点缀。瓶身蓝宝石般的霁蓝釉和龙纹白中带青的青白釉相辅相成,代表了元景德青花制作的最高水准。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另一件让我驻足许久的,是西汉的铜釭灯。其灯罩为双层,转动手柄可调节通光量。烛炬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导烟管消融于底层水中,减轻室内的污染。两千多年前的先人能制造如此器物让我惊叹不已。
西汉铜釭灯雕版印刷馆系统介绍了雕版技术的缘起、发展和传承。这个展柜里展示的纸钞讲述着不同朝代人们贸易交流的基本方式,小小一张纸,代表的是政府的信用。
各朝代纸钞总体来说扬州博物馆规模不大,但还是颇令我满意的,尤其是国宝馆单独展出镇馆之宝的布置方式,像极了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的那个镇馆之宝展厅。这不仅方便了游人观赏,同样也是对珍贵文物的一种尊重。
踏上归程,回想起一天的经历,扬州城担得起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不论是风景秀美的瘦西湖、汉文化的代表广陵王墓、老字号商铺聚集的东关街、抗清名臣史可法的祠堂,更不用说还有我没去的何园、个园以及更多无法一天之内游览完的园林私宅——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却不显得过于沉重,瘦西湖和各处园林的柔美中和了这种深沉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若要说不足,从我的角度来说是现代化的商业还不够繁荣,整个城市显得有些落伍,哪怕是市中心文昌阁地段也没有那种现代化都市的感觉。但是话说回来,这不努力在改造升级嘛,要不然那随处可见的工地,难不成仅仅是想给我这个外地游客添堵啊?
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