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那些有关湖光春色的诗词歌赋汇集在一起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欣赏研究,你会发现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学审美有一种共通性,那就是对山水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图景的痴迷,从远古托物起兴而作的歌谣开始,经战国时期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发扬光大,人与自然逐渐形成一种映射关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性内涵,借物起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构成中国诗学独有的审美特色。
海滨:湖光春色2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宇无纤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因声求气、吟咏古代经典的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若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怎会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千四百年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当海滨来到曲江遗址公园南湖边漫步,遥望曲江南湖水,白玉盘里翡翠镯,他想起诗人刘禹锡当年在洞庭湖写下这样的妙句,心里不免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久别重逢的惊喜与震撼,因为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如此同契的灵魂,竟然会在不同的时空和自然景观里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诗人内心与自然风景之间,不仅构成了一种妙喻或丰富多样的象征,而且达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