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想法简友广场
陈嘉庚的“奢”与“俭”

陈嘉庚的“奢”与“俭”

作者: 山水凡人 | 来源:发表于2023-10-20 07:52 被阅读0次

    149年前的今天(1874年10月21日),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的一个华侨家庭。

    陈嘉庚9岁入私塾读书,17岁时到新加坡父亲的米店帮忙打理生意,后来自己创业。先后创办工厂30多家,垦殖橡胶园、黄梨园各1万多英亩,成为南洋一带的富豪之一。然而,他一生几乎倾其所有用于兴教办学,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

    青少年时代的陈嘉庚,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清皇朝的丧权辱国,也目睹了家乡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压迫下的悲惨遭遇,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清皇朝的英勇斗争。

    这些给陈嘉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家乡农村文化的极端落后,农村儿童很少有进入私塾读书的机会,特别是女孩子就更没有进入私塾学习的机会。

    1893年,陈嘉庚自新加坡回到集美结婚,看到家乡落后衰败的教育,到处游荡不学无术的堂弟,深感痛惜,他觉得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了。

    于是,他拿出家里省吃俭用给他结婚用的2000银元,力排众议创办了一所私塾,名为“惕斋学塾”。

    后来,“乡立集美高等小学”很快在1913年诞生了,陈嘉庚怀抱“教育兴国”“兴学报国”的信念,由此走上了兴办教育之路。

    他先后在集美创办了一系列学校,涵盖幼稚园、小学、中学,再到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各类中等专科院校。1921年,陈嘉庚合并集美各校,总校统称“集美学校”。

    从1913年至1927年,陈嘉庚在其胞弟陈敬贤和弟媳王碧莲的协助下,共办有10所各种类型的学校,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厦门大学。

    陈嘉庚深感当时厦门高等学府奇缺,便于1921年认捐100万元的开办费创办了厦门大学。同时还承诺认捐学校常年费用300万元,分12年支付。陈嘉庚带头认捐的这400万元,刚好是他当时的全部资产总值。

    厦门大学由陈嘉庚独自支撑了16年,即使在1929年遇到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遇到困难,濒临破产边缘,有人劝他不要再管学校了。

    但是他依然态度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最后,他把在新加坡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直到1937年,陈嘉庚将厦门大学无偿捐献给政府。在陈嘉庚捐助厦门大学的16年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优先保证学校的经费供给。

    1950年,陈嘉庚把自己的全部财产献了出来,准备用来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新校舍。1955年,他又设立“新加坡、香港基金”,将他在新加坡的资产全部增添为教育基金,指定为集美学校经费。

    据统计,陈嘉庚一生共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118所学校,可以说功在千秋,泽被后世。有人做过一个大概统计,陈嘉庚出资办学的费用,按照黄金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计算,大约有一亿美元。

    就连他逝世后,在国内334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均由政府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他的后代未取一分钱。他倾尽所有兴办教育所表现出来的非凡魄力让人钦佩。

    陈嘉庚虽贵为首富,却崇尚节俭、务实。他在回国筹办厦门大学期间,看到有些集美学生经常到厦门去消费,就在开学仪式上进行批评教育,他说,现在的中国已经很贫穷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时时刻刻以节俭为本。

    他还拿自己举例说明说,我在新加坡时,虽处闹市区,每月除去必须之费用,其他费用支出不会超出2元钱,现在我们少用一文,就为国家多存了一文。

    陈嘉庚平时外出办事时,都是事先煮好稀饭放入保温瓶里,再买点油条就上路了。到达目的地之后,找个干净的地方,席地而坐用餐。

    陈嘉庚在福建集美的住所非常简朴。走进陈嘉庚的家里,人们难以想象住在这里的这位老人曾经富可敌国。床、沙发、茶几、写字台、蚊帐等都是陈旧的。

    不仅如此,陈嘉庚的衣服、袜子鞋子也全部打了补丁。他给自己定的伙食费标准是每天五角钱,长期吃稀饭、花生米、豆干,豆腐乳再加上一种鱼类。

    这次厦门之旅,我在参观陈嘉庚故居和其纪念馆时,也亲眼目睹了他的住所和用过的物品,简直不敢相信他是富可敌国之人。

    建国后,有次华东军政委员会主任陈毅到厦门集美拜访陈嘉庚,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用来招待客人。

    在陈毅一行用餐完毕离开后,陈嘉庚跟炊事员说:“首长最多尝尝一两颗糖果,不像小孩子好吃一颗接一颗吃个不停,买二角钱就足够了。”

    人们常说,商人重利,趋利避害。陈嘉庚可以说首先是一个商人。但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嘉庚的“奢”与“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zh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