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足则仙凡异路
《菜根谭》:“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凡是对当前生活感到满足的人,就会神仙一般的快乐,觉得不满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困境。
明代时,有一首名为《不知足》的打油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
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
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
出入又愁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
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嫌官小,
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想世人心里足,
便是神仙也难及。
所谓“欲壑难填”,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说明人的欲望永远是无法满足的。
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唯一的信条是“知足常乐”,因为人有千般烦恼都是源于心中的万种不知足。
知退:知退一步,加让三分
《菜根谭》:“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做人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把好处让三分给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之后,他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只可与之共患难,很难与之同安乐,于是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从海上乘船离去。
范蠡漂流到齐国,开始经商,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
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于是范蠡归还了相印,全部散发了自己的家产,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自称陶朱公。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范蠡是真正懂得退让之道的人。
知恩:忘怨不忘恩
《菜根谭》:“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自己就算帮助过别人,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记在心头,但是若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要经常反省;如果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恩惠,不要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则应该忘掉。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忘恩负义的人是最受鄙视的,恩将仇报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唐代《国史补》一书中记载,李勉做开封尹时,抓了个江洋大盗,犯人被审问时哀求免死,李勉就放了他。
几年后李勉卸任去河北游玩,在某县发现当年的囚犯成了当地的县令,于是拜访。
县令非常高兴,招待他住下,十天后对妻子说:“恩公曾救我性命,我该如何报答?”
妻子说:“给他一千匹绢行吗?”县令说:“怕是不够。”妻子又说:“那两千匹够么?”县令说:“还是不够。”
妻子说:“这无法报答的恩情,就是永远的人情债,不如干脆把他杀了。”
县令于是心动,决定动手。他家里的一名仆人心中不忍,跑去告诉李勉。李勉立即骑马逃走。
到了半夜,跑了一百多里,来到渡口的客店。店主人问:“这段路上有很多猛兽,你怎么敢在夜里行走?”
李勉便将事情经过说了,梁上忽然有人大声说道:“我差点误杀了一个好人。”随即消失不见。
天还没亮,梁上的那人就带着县令夫妻的头来送给李勉,原来他是一个侠客,被县令欺骗,本是要来杀李勉的,得知真相后就杀了恩将仇报的县令夫妻。
知畏:一念能动鬼神,一行克动天地
《菜根谭》:“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酿子孙之祸者,最易切戒。”
假如有一种邪恶的念头触犯了鬼神的禁忌,或者有一句话破坏了人间祥和之气,或者作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而为后代子孙留下祸患,所有这些都必须特别加以警惕,绝不能去做。
很多时候,可怕的不是欲望,而是我们是否拥有敬畏。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我们不能用眼睛来怀疑心灵。其实,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心灵”。
有了神灵的烛照,对神灵永远怀着敬畏之心,人生就有了坚守不渝的道德尺度,有了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的心理杠杆。
人不可以迷信,但却不能没有信念;人应该敢想敢干、无所畏惧,却不能失去从心底深处对神灵的敬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