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个喜欢的女性作家,张爱玲、三毛和李娟。这位作家是我近期了解到的,知道这本书来自于一场活动,在我得知这个作者及这本书后,就在微信读书上搜到了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阿勒泰的角落》的,还意犹未尽的购买了她的《冬牧场》。这本书的文字大致写于作者18岁到25岁之间,那是一个姑娘最美的一段时光,而她家的小裁缝店和商店随着游牧民族辗转,她记录下了这段宝贵的生活。文字不算最优美的,但是我就喜欢那样的文字,文字里透着一股劲、一股真实。
真实首先是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而生活拆开来两个字是“生”和“活”。首先是要活下去,那种挣扎着要活下来的力量由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李娟的文字里没有生硬的艰难,也没有嘶声力竭的呐喊,它只是一个灵动、有几分倔强的姑娘的眼中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最初的游牧生活来源起始于一个在喀吾图的裁缝店和商店。为什么去喀吾图呢?
当时所有的钱只够去一个很偏远的地区租房子做生意,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要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去,就必须雇大车进行长途搬家,当时我们所有的钱也只够用来雇一辆车了,雇了车的话,到了地方又哪来的钱租房?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聪明的下了决定:首先,我们要去的地方一定要房租便宜,其次,房东一定要是个司机,自己开车来接我们,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喀吾图。
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对于一个跟随着游牧民族辗转的生意人,“衣”他们自己家就是裁缝店,一个店里进两批料子甚至能带动当地的小小流行,“食”书中写的最多的也不过是拉条子,而住和行对于这样的生存几乎从来都是在一起的。
在山里随着牧业转场,最开始的时候住的是帐篷,在沼泽地上载几根桩子,扯开一面半透明的塑料布,就能住进去一家人、一窝鸡、两顿粗盐和小山似的商品。这样的地方,阳光暴晒的日子里,得撑伞在帐篷下干活,一挂起风来,整个房子跟降落伞使得鼓的圆圆涨涨,好像随时会拔地而起,下雨天更惨,四下枪林弹雨,睡觉都的披雨衣,除了坏天气之外,连这片草场的牛都会成群结队的来欺负我们,天天约好似的成群结队跑到我家帐篷后面蹭痒痒,把帐篷的背阴面弄得千疮百孔。
然后,这帐篷房子升级到了铁皮房子,聪明的妈妈和叔叔用木条子加白铁皮,叮叮当当一共钉了20多面铁皮板,铁皮板竖成墙,墙根在地下埋一截,两面再靠些大石头,最后整个蒙一面大棚布,虽然麻烦一点,但是结实多了。在那个铁皮房子里,他们第一次有了饭桌……
桥头是个神奇的地方,是他们在住上最为富足的地方,在桥头,他们不可思议的曾拥有两间铺面房和一套两居室的楼房。那一年第一场雪后,转场时经过一个叫“桥头”的地方时,赶上暴雨,峡谷塌方,雇的车就把他们一家连人带货撂在了桥头,钱也不要了。他们惊奇的发现桥头生意太好了,于是打算在桥头暂时安家。他们在废弃的村墟里收拾出两间门面房,房间正中竖着一根电线杆。作者的妈妈不惜力气的改造这这间门面房,于是乎:
邻居们都奇怪极了:真不知到新来的这家人整天在房子里鼓捣些什么名堂,没日没夜弄出惊天动地的声音。只知道从外面看,他们家今天这面墙多出个窗户来,明天那面墙上少个窗户,后天那个窗户突然变大了,再过几天,所有的窗户有变戏法似的统统升高……
邻居们都奇怪,因为对于邻居们这外来的一家子这么折腾房子实属一道村里的风景线。这看似变戏法的房子,折腾起来其实非常不易,要知道北疆的房子的墙最薄的也得五六十公分呢,作者写“要是让我面对一堵墙、一手拿锤子、一手拿凿子,去打洞安窗户,起码得发愁一个礼拜才下得了手。”
一旦能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驻扎下来、活下来,作者的笔下能让人感知到生机勃勃。这里面最能体现的是作者家里养的小动物,从十元钱本以为是羊却误买来的雪兔、泥鳅、野鸭一直到金鱼,尤其是金鱼。他们家养了金鱼,每当当地的村民要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他们就引导客人去观赏金鱼,每次都成功的令客人们大吃一惊,迅速转移注意力。
在那时,当地人还没见过真正的金鱼呢。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梦一样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闪烁、透明的尾翼和双鳍像是透明的几抹色彩,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而窗外风沙正历,黄浪滚滚。
作者的妈妈是位特别有意思的母亲,书中一点也不觉得她是位老太太,感觉是位调皮的中年少女。书中写到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慢慢地玩,玩够了再放回去。妈妈还老坐在鱼缸边织毛衣,织着织着,就会抽出针来,伸进水里胡搅一通,咬住金鱼不放,直到可怜的金鱼给累的快在水里飘起来才作罢。
有次天特别冷,金鱼快不行了,我妈就把金鱼捞起来,用两个指头捏住它,另一只手轻轻地用指甲盖掀起它的腮——她认为在给它做人工呼吸就应该这样。弄了一会儿,她把金鱼装进一个清水的塑料袋,把袋口扎紧,然后小心的放到怀里,塞进双乳之间……”最后这条鱼竟然活了过来。
妈妈是个急性子,老母鸡孵小鸡也要跟着瞎操心,一会儿挪开母鸡屁股看一看,一会儿再看一看,把个老母鸡看得烦死了。有一次发现一只没有还迟迟没有孵化的小鸡,她把蛋壳剥开了一点点,已经成型,但是发育迟缓,看得清它半透明的身体里的器官,这下妈妈自知闯了大祸,理亏的她于是就认真的像孵金鱼那样孵起小鸡起来了……
这本书按照作者迁徙的地点分了几个篇章喀吾图、巴拉而茨、在桥头、在红土地等,李娟的生活是一种真正的随遇而安。
她写喝酒的人,她家是裁缝店,有这一面村里最大的穿衣镜,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酒鬼,从村里的各个角落集中到家里轮流照镜子,每人还随身带着梳子,一个个沉默着,没完没了的梳头……真让人受不了。
她写没有吃的了,坐爬犁去可可的海,她和她妈带着一床棉被坐上了爬犁,天气那么好,坐爬犁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是裹在被子里的,他们的被子又是那么扎眼,她把头缩在被子里,装作被窝里只有她妈妈一个人。
她写孩子们,当地人从来不觉得和自己家的小孩有什么隔阂,他们和孩子们说话正常的要死,像命令一个兄弟一样命令5岁的儿子做这做那,坦然平和的对待他们丰盈茂盛的童年,互不干涉。伊万家八岁的小儿子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走了两三天才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家。千百年几乎没有变化的生活让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融入到了自然,生长在其中的孩子们,坚强、纯净、温柔、安静,易于满足、易于幸福。一切都是自然的。
很喜欢这本书,我送过一本给我的前同事,因为在一次团建时,她讲到她儿童时期的故事,为了让她吃上新鲜鸡蛋,她姥姥在楼里养鸡,每当下蛋鸡要叫时,为了怕人知道她姥姥都要冲上去,一把掐住鸡的脖子......听到这里,我想起了李娟的妈妈和金鱼的故事。她很少看散文类的书,我买了这本书送给她,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她清新的自然及不一样的真实。
我们生活在各种非自然中,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真实的角落:我们脱去生活中场合的戏装,回到那个角落里,脚踏实地的做自己。我自己很喜欢菜场,喜欢菜场的那种烟火气,人们讨价还价,评菜论肉,店主的孩子在菜场的各处玩,去了久了,都认识了,有时候菜里少了香菜,不需要钱和买其他菜就可以问老板娘要2根.....
捧起这本书,找一个阳光的午后,边上有咖啡或者茶,翻开书页,就好像掀起了的一个角落、可以暂时躲进去,透过一个安静洁净的窗户里去感受阿勒泰里这么一家人的故事,感受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