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书呆子

作者: 鱼米之王 | 来源:发表于2019-06-01 14:02 被阅读48次

        鱼米之王

        世界读书日,呼之急急,应者寥寥,似乎读书之风日渐淡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整天沉湎于书本的书呆子已经是珍稀动物了。但在古代,书呆子俯拾皆是。

        清代王应奎就是个归林隐居,“一堆书及肩,而埋头其中”的书呆子。他在《柳南随笔》中讲了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有个名叫言侣白的读书人,夜晚坐船经过吴淞江时,遇到了盗贼,他十分淡定地说:“财物你尽管拿走吧,只是这茄子砚,是我从小用惯了的,真有点舍不得给你。”盗贼听了说:“真是个书呆子!”于是笑着丢还了那个砚池。

      其实,我们可以把言侣白这样的书呆子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处世方式,对于别人并没有什么妨害。如果读书不知消化,甚至是食古不化,而恰恰此人又手握大权,那就不是一般的个人处世方式那么简单了。大家都知道,有个叫王莽的人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其实王莽是个典型的食古不化的书呆子,而且是个儒学谜。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品行并不坏,却在短短的几年里搞得社会动荡不安,危机四伏,一代不到就亡国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书呆子思维。一切从书本上的理想主义出发,不顾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想当然地推出土地国有化、实现计划经济等国策。真是教条主义害死了。

      书呆子,一定是读了不少书,有着一股浓厚的书生气。有一句流行古语叫做“书生误国”,实际上书生不一定误国,如果读书之人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彻底丢掉书生气,不仅不会误国,而且能够建功立业,作出非凡的成就。如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都是通过读书走上高位,并取得非凡成就的。真正误国的是那些钻进书堆里出不来的人,是书生气十足的人。如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论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可一到动真格的战场就不行了。仅仅一役之战,就把四十五万大军全部葬送了。书生气太足的人本质上就是书呆子,此类书生才会误国。

      当然,书生气的称呼,听起来似乎要比书呆子悦耳,因而对于一些颇有才气的人,我们一般不会叫他书呆子,而只说是书生气。书生气太重的人,一般并不会妨碍搞自己的专业。如果是搞艺术的说不定书生气重还能成就他的事业。如陈景润如果没有那一股子书呆子气,别人在“红海洋”中喊口号,他能一个人呆在斗室里,没日没夜地与枯燥的数学公式打交道?能摘下“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书生气重的人绝不可以为官。如改革失败的王安石、张居正,不能说他们头脑太简单,也不能说他们不洞察世事,说到底还是因为书生气太重。只因他们不知道理论太丰腴,生活太骨感;不懂得理想太美好,现实太残酷。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其诗才无与伦比。但他也有一阵子不好好地专职写他的诗,而是进宫廷当了一个翰林供奉的官职。这虽然算不上一个真式的官,但按照李白的脾气岂能胜任?他满满地一股放荡不羁的书生气,不久就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抱怨声中离开了官场。

      我们不仅把书生气与书呆子联系在一起,而且一提到书呆子,脑子里就会出现那种斯斯文文、软软弱弱的形象。那位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清水向东流”这样千古绝唱的南唐后主,虽然是一位不合格的薄命君王,但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风流才子,是一位至死都透着一股傻傻的书生气的诗人。李煜的书生气表现出了一种多情而软弱的气质。但是书生气并不都是表现为软弱的,有很多书生气表现的是傲骨。如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就是一位放浪形骸,孤高傲世的书呆子。像嵇康之类的人,不要说他自己厌恶官场,而且官场上是万万容不得这种既孤傲又有才的书呆子的。嵇康之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书呆子,其实不是书读得太多了,而是读得不多,一知半解不能融会贯通。世事洞察皆学问,真正的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生活中的无字之书。多读书,读活书,不读死书。做一个有书卷气的人,不做书呆子。

相关文章

  • 漫说书呆子

    鱼米之王 世界读书日,呼之急急,应者寥寥,似乎读书之风日渐淡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整天沉湎于书...

  • 漫说

    从前的六月,是我最骄傲的时候,后来的六月,我不愿去回首。 一遍遍告诉自己,你值得,值得更好的,不要去将就。断开一切...

  • 漫说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想出人头地还是平凡之路。 每个人都有不同选择,有的人就是想百尺竿头,有的人平凡度过一生。 无论...

  • 2018-06-12

    漫说文化丛书。

  • 漫说捡菌子

    漫说捡菌子 ...

  • 散文:漫说过年

    漫说过年 ——写於2013年春节 ...

  • 漫说信仰

    在火车上,一个老外和一个老师坐在一起,旅途中信仰基督的老外问这个老师,你的信仰是什么? 这个老师没有经过思索直接答...

  • 漫说筷子

    小时侯,奶奶让我猜过“嬤嬷家里一盆蒜,一日摘三通"的筷子迷语,也曾目賭在自己受惊发烧时,奶奶在盛水的碗中竖筷孑...

  • 漫说“扯淡”

    “扯淡”这个词语,在汉语中无疑是一个高频词汇,其强韧的生命力,远非时下的网络语言可以比拟。这个词汇适用于多种...

  • 西行漫说

    这几天我发的西行四漫,引起不少同行的关注,尤其触及西部教育的话题,有不少老师给我留言和跟帖。关注西部教育,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说书呆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ij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