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死了。
院子里所有的人都得知了这个噩耗,没有人能够掩饰的住悲伤之情,每一个人都在回忆曾经受到过的兄长给予的恩惠。
兄长的老母亲把自己的棺材本儿拿出来,拿给自己那个二愣子儿子办丧事。娘俩这么多年的劳碌,令兄长的丧事办的很气派。老母亲一手操办着儿子的后事,老人家口袋里还剩下几个铜板,这是为儿子的后事花剩下的几个铜板。老母亲坐在棚架下年,抹着眼泪。
院子里的所有人在这天都去了兄长家,兄长家难得这么热闹。所有人互相问候着,都为兄长给了他们这么一次相聚的机会而感激。他们都觉得兄长的善良还没有随着他的死去而消失。
开饭了。
年轻的隔壁婶婶大娘不辞劳苦的拿着老母亲的棺材本儿绕过几条大河请来厨子。健壮的小伙子热心的带着老母亲的棺材本儿翻过几座山买来的新鲜肉菜。好厨子的好手艺加上好食料,做出来的丧事用饭地道美味可口。在座的都赞不绝口,他们感动的要掉眼泪,念叨着兄长的好,即便死了也给大家留下这么可口的饭菜,在他们眼里,兄长从不吝啬。
老母亲什么也没有吃,她盘着腿坐在儿子的棺材前,两只干枯的手紧紧的拽住两只小脚,浑浊的双眼看着棚子外面的乡亲们。他们没有谁注意到了这个老太婆,他们都对兄长的善心深深的感激着,尽情的享受着兄长死后的最后一次恩惠。门口一侧那个破旧灯笼下面坐着的是隔壁的柱子叔,你瞧,他正划拳呐。你看他出手多利索呀,没人是他的对手。可是他总是酒喝的最多那一个,没有人猜得到这是为什么,就知道在别人饭桌上他总是醉醺醺的,这让主人家很有面子。
下殡安排在下午三点。
饭吃了将近三个小时,柱子叔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喝的醉醺醺,被老婆和女儿搀着回去。他扯着嗓门喊:老嫂子,兄长是个大好人啊……他喝醉了,满口胡话。躲在外面林子里的小孩子不敢露头。
下午两点半,院子里的人多半醒了酒,很多人都急匆匆的忙着各自的事情去了,他们都忘记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善人兄长下殡的日子。
老母亲坐在灵棚下面,陪她的只有死去的儿子。兄长的棺材静静的躺在灵棚中央,陪他的只有老母亲。老母亲昏昏睡去。
几辆黑色的小轿车扑哧扑哧的开到兄长家门口停了下来,几个穿着讲究而且肃穆的男人走下车。每个人脸上都有着坚定的和与兄长一样的善良。老母亲认得他们,儿子长年在外跑的朋友,有胡子的那个叫刘子。老母亲颤巍巍的站起来,喊了声:刘子……
刘子问:兄长是怎么死的?
老母亲回答说:累死的。
刘子问:怎么累死的?
……
老母亲身体太虚弱了,但是她非要跟着儿子去。她死得时候,连块儿棺材板都没有。院子里有人提议把他们母子俩装在一个棺材里,有人提议老母亲应该睡棺材,兄长那么孝顺一定会同意的。最后院子里的人达成共识:老母亲埋在兄长身边。还好兄长家里有一块完整的席子。隔壁的婶婶大娘哭哭啼啼的看着老母亲被席子结结实实的捆起来。
老母亲口袋里的最后几个铜板也派上了用场:请了几个年轻有劲的后生帮忙挖坑抬棺材。老母亲的席子被院子里有头脑的人放在棺材上面。这是和那几个后生谈了好久直到同意减少一个后生,并且提高每个人因为增加了老母亲一个人的重量的报酬。终于谈妥之后,送殡才开始进行。然而,在路上因为重量增加,人数减少,老母亲由于众人抬棺材的一个趔趄翻到地上。田间地头抽旱烟的老叔纷纷指责那些后生毛手毛脚。又因为见到地头的死尸而感到晦气,都扛起农具回家去了。而那些后生们却不愿意费力把老母亲抬上棺材。他们坐在棺材上面,迎着清凉的风,好像在等那个老太婆自己站起来爬到棺材上去。
“六旬老妇躺尸田间地头,五位年轻小伙善心守护”
这件事终于吸引了媒体,第二天当地的日报报道了这件事,并且着重表扬了那几个守护死尸的年轻后生。两天后,记者来到这里采访。
院子里所有的人被召集起来,他们表示全力配合记者采访。所有的人一致表达了对善良的兄长的感激之情。这让记者有理由相信为什么那些后生会守护兄长以及老母亲得死尸。因为他们生前对院子里所有的人走过恩惠。这些人无条件报答他们的恩情。是他们的善良让所有人散发出让人感动的社会正能量。
兄长生前乐于助人,他有精力帮助所有院子里的人。所有人都称赞他的为人。所有人都愿意找他帮忙,所有人都信任他,因为任何难办的事只要找到他,他就会不分昼夜的为你办。院子里的人都说,他帮忙办事,心里踏实。
记者了解到,兄长是因为所有人都感觉他的肩膀是可以依靠的,他的脊背是坚实的,感觉他像是一个不离不弃的兄长一样,所以他们都叫他兄长。但是兄长仍然见到柱子叔喊柱子叔,见到瓢大娘喊大娘。而兄长的真名其实叫二愣子。
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兄长的墓被修的很高很大。当然,没有人想到要为老母亲单独修坟,他们仍然普遍同意并延续院子里那个有头脑的人的决定,把老母亲葬在兄长身边。
刘子是在墓修好之后来的,他一直在忙生意。据说他的生意做的很大。
刘子跪倒在墓葬前,嚎啕大哭。他为兄长立了碑,碑文上写着:大好人兄长-----二愣子之墓。
不过这碑在第二天就因为一场风雨吹倒了。碑上的漆被冲的一干二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