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一直谈“设计思维”,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思维+”。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未来取得不错的成就?”
关于这个问题,想分享我还在一线教学的时候,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小A的案例
我们叫孩子小A吧,孩子很聪明,但是很难专注。即使他对某节课的内容非常有热情,但是一旦让他完成一项任务挑战,他的兴趣立即消失了。很多时候任务的难度并不大,小A却一直在逃避。
跟孩子深度沟通以后,我了解到小A特别惧怕失败,不敢接受挑战,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小任务。他怕出错以后会受到惩罚,而且没有达成他想要的结果,他会很沮丧。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奖励挑战任务失败,但还是愿意再尝试几次的同学,并告诉孩子们一次做不到很正常,出错也很正常,多试几次做成了才是更棒的孩子。小A因此得到了几次被奖励的机会,他很开心,课堂参与越来越积极了。除此之外,没再有什么太特别的事情发生。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小A妈妈的电话,非要请我吃饭,说要请教我究竟施了什么样的魔法,让孩子取得了特别明显的进步。
原来孩子刚刚结束期末考试,英文成绩破天荒地第一次拿到了满分,并且跟妈妈反复强调一定要报Kitty老师的课。而且与此同时,孩子其他科目也同步取得了很不错的提升。
案例分析
其实小A属于班上不是特别突出的孩子,我并不记得有特别关注或者单独辅导过这个孩子,觉得可能是凑巧了,家长客气一番罢了。后来通过沟通我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家庭属于高知家庭,父母都属于学霸级别的,对孩子要求很高。他们不容许孩子犯错,孩子一直觉得犯错是耻辱,是要被惩罚的。
或许就是在这种高压下,他很紧张,变得越来越畏惧,而且思维固化,这极有可能是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深入学习的最大原因。
我无意间转变了他的思维方式,让他觉得犯错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不断尝试,一点点修正就是了。这种思维转变让他减轻了心理压力,面对问题不再有意逃避,注意力也随之更加集中了,我的课堂上,他不再战战兢兢,不再惧怕被提问,也不再惧怕接受任务挑战,成绩也随之进步明显。
“如何思考”是缺失的教育
所以,后来当我开始独立创业,有机会接触到“设计思维”这类的关注思维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以后,我立马就意识到这就是我特别想要做的内容,也是我一直苦苦寻求的更优的教育学习解决方案。
因为我从事英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类似小A这样的案例。孩子们学习成绩的进步,很多时候关键原因并不是我给他们进行了更多的英文知识补习,而是从思维方式上或者心理和情感上,给予了引导、支持和帮助。然后孩子就发生了很明显的进步。
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有一个普遍的通病,就是专注力缺失,面对难题或者挑战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处理,认知能力严重缺乏。这样势必导致记忆力差,也不能进行深度思考。
虽然我们在全民批判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使是应试教育模式,想要取得不错的成绩,完全靠死记硬背肯定也是没戏的。那些整天玩还能得高分的学霸们,基本上都是属于特别善于思考以及认知水平很高的一批孩子,没几个是靠死记硬背取胜的。
但这种思考的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里,基本都是随机获得的,并没有人专门教授孩子们如何进行思考,如何进行深入理解。
英语学习+思维教育
即使我们学习的科目是英文,也并非鹦鹉学舌,并非死记硬背很多东西。而是要灵活运用。只有当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才能相应提高。学习过程也会更加高效,考试也会获得更好的成绩。
很多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你们提倡的诸如“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教学,算是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全新素质教育的一种品类吗?是不是孩子们极其有限的时间报名学习了英语、美术、科学、围棋、音乐一类的特长班之后,最好还去报名学习一门叫“设计思维”或者“批判性思维”的课程?
当然,如果有机会专门学习训练一下还是不错的,尤其对于年龄大一些、思维能力逐渐成熟的孩子们。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全部和重点。我想说的是,思维教学对于孩子们而言,本不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者特长班,而是应该融合到所有学科里面,或者融合到跨学科的项目里面,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该转化一种全然不同的做事方法了,也应该转化一下教育目标。
先说一下英文学科,传统英文课堂的词汇教学,一般也就是先教会孩子英文词汇,“猫”cat,“狗”dog等等,趣味性的课堂顶多也就再领孩子们多做一些词汇游戏,基本也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如果融入“思维教学”的一系列手段,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其实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可以融入类似“思维导图”这种让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工具,也可以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融入其中,并不会占用太多教学时间。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会一下提升很多。因为他们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还要用知识去思考、分析,对知识信息进行处理,最终还要利用知识进行再创造。这样的一系列流程下来,他们不仅对内容知识掌握的更生动牢固,而且创造力的发展也随之得到训练。
思维能力可以跟长期的语言能力一起培养
思维并不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和吃饭睡觉是不一样的,并不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就会自动变强。而且它和智力无关,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有些智商很高的人,反而容易因为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导致一事无成。思维听上去好像很抽象,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小A的故事一样,有时候就是一个转念而已,效果立马就呈现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刻意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也有必要引导帮助孩子们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我一直觉得,英文老师其实可以把思维能力跟长期的语言能力一起进行培养。这是一件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事情。
我们目前的线上英文课程就是在实践”语言+思维”的教学模式,孩子们的学习反馈整体还是相当不错的。其实真的只需稍微转化一下教学思路,就可以让孩子们学习效率倍增,而且不会额外占用孩子们太多的学习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因为在设计思维教学领域的多年实践,我一直很想放弃“少儿英文教学”领域,好专心一致地传播和推广设计思维特色的创新教育,因为传统少儿英文培训领域已经有太多太多成熟的公司,太多太多的从业者,太多太多的品牌,在许多许多方面,他们做得比我们好,比我们成熟,比我们精致。
反观设计思维教学领域,从业者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但这又是一件意义极其深远的事情,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件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每当我纠结犹豫,下定决心要彻底放弃”少儿英文”教学领域的时候,总有特别多的老学员家长不停地跟我沟通交流,希望我能继续把英文的内容持续做下去,因为孩子们学习了的确很受益,而且特别喜欢我们的课程内容。
当我终于彻底想明白,其实完全可以把我们目前在做的设计思维逐步融合到语言教学里,结合一系列相关的思维培训工具,把思维能力和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一起长期培养,这样就和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再有纠结和冲突了。我感觉自己终于不再拧巴了,也越来越能看清前方的道路。而且通过更多业内的学习和信息交流,我也越来越确信“语言+思维”一定会是未来的英文学习趋势。
我们在做不同的事情
但这里必须提前声明一点的是,我们提倡的“英语+思维”并非大家脑海里的“英语思维”,让孩子Think in English或者Think as an Englishman. 这种“英语思维”的提法我一直是非常不认可的,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这种提法基本没有什么太多可执行性,也很难达成。看见“苹果”就反应“apple”,这件事情和思维能力没什么太大关系,顶多可以称之为“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实验差不多的原理,压根上升不到思维的层面。
我指的思维确切地讲,是通过“思维工具”去训练和发展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孩子们学会分析、辨别信息,并且利用信息再去创造、创新。这些“思维工具”的学习和训练,目前我们在进行的线上一对六精品小班课就可以实现。
在线下的实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设计思维教学法”融入到英文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更投入地学习,并引导孩子们产生创新的作品。
如果对我们的“语言+思维”的教学模式感兴趣的话,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ttabc111,聊聊你的看法,并提出你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