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刘濯源教授《重新发现教育》随笔感想

读刘濯源教授《重新发现教育》随笔感想

作者: 静享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21:56 被阅读0次

金段摘抄:

热衷于把受教者装扮成“圣诞树”的施教者往往缺乏对教育本质及规律的正确理解,他们的教育视线特别容易被教育表层的绚丽所吸引和遮蔽,所以只顾盯着“树梢上的繁茂”却严重忽视了“树根上的生长”——若是觉得树梢上的花和果似乎还有一些稀少或还不够明丽。

人,视不如鹰,嗅不如犬,听不如蝙蝠,力不如大象,敏捷不如虎豹,然何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答曰:心智发展水平高也!

所谓“更深层次的教育思考”是关于生命本质的思考——生命演化的终极趋向真的只是为了更长久地生存和更多地繁衍吗?(关于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探究,今天读了刘教授的文章,让我发现我一直是没有科学方法论的凭空臆想,有想法不知道怎么去做。而且自己就是个井底之蛙,没有将思考至于巨大的时空中,缺乏思考的深度、广度和方法

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为了使生命体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我也想我的生命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更想让我的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同时我想师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可是苦于施教者本身的能力有限吧,所以这也是推动我此次前来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也要有效能的成长!

他的人生舞台是人类社会而不是热带雨林。(最近和学生很疏远,不知道该怎么样教育他们,所以我干脆不教,我觉着这是逃避;还有我总是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了,可是他总也不改,那我也没有办法了,我觉着这是不负责;看着他也挺痛苦的,那就让他快乐点生活学习吧,我觉得这是没有要求。学生是人,他应该发展,你应该给他的发展指引道路

因此,教育的天然和根本使命就是促进个体的心智发展。(不管有没有方法,以此为理念朝着这个方向走,总不会错的!

当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不同的——教育的核心目标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

当下,人类社会正处于从“机器工业文明”向“信息智能文明”跨越的阶段,移动互联、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新科技正在重构世界,在未来二十年内,大量现有技术将被淘汰,大量现有职业将会消失,无论欢喜还是悲忧,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没有力量能够阻挡。

历史告诉我们由社会生产方式“代差”所造成的冲击力是极其巨大的,在它面前代表“低版本”的一方无论多么勇敢和坚毅,都无法避免被碾压的命运——在十九世纪末发生的“祖鲁战争”中,祖鲁战士骁勇善战且有五千人之众,英国殖民军队的兵力只有五十人,结果后者却以压到性优势完胜前者,三千五百多名祖鲁战士像被收割的麦子一般倒在四挺机马克沁机枪吐出的火舌之中。

在欲念调控子系统中又包含着心力、心尺、心态三个因子,其中“心尺”是决定欲念调控水平的关键因子;在认知加工子系统中又包含着感知、记忆、思维三个因子,其中“思维”是决定认知加工水平的关键因子。在“纵向结构”中,其中“心之维”由低到高的发展次序分别为原欲层、社会层、升华层,而“智之维”由低到高的发展次序分别为粗疏态、精晰态、创见态。

特别说明: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证实人的大脑神经网络是终生可塑的,塑造大脑的是信息刺激,塑造法则是“用进废退”——被调用得多的部分(神经元网络)逐渐增密,被调用得少的部分逐渐凋零。

从细处讲,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问一答之中皆有策略,因为教育本来就是融在生活点滴之中,不过若是这样讲的话,则太过细碎繁琐。曾国藩曾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越是繁杂的内容越是需要概括地讲。

如果施教者的心智发展水平不足,那么他根本没有能力去唤醒受教者的心智力量,只会阻滞受教者的心智发展,相互折磨,一同沉没。因此,我们可以坚定地说:不是金钱、不是时间、不是精力,只有施教者的心智才是第一教育资源!

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存在着太多只会灌输知识的“知识之师”和只会训练技能的“技能之师”,却鲜见能助益受教者心智发展的“心智之师”,这也是必然之现象。

虽然,俗话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难移”不等于“绝对不能够移”,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施教者必须要再一次踏上心智的自我成长之旅——人类应有的良心和应有的理智都不允许我们拒绝。

老子曾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但能达到“自胜”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过变革的“火种”大都是由少数人点燃的。人的心智是在“心智场”中被逐渐形塑出来的,只要“心智场”被优化了,场中之人的心智便会逐渐发生改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而“心智场”的优化大都是开始于核心人物的觉醒与决心,如果核心人物拥有足够的智慧,就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先是形成核心团队,然后是发展中坚力量,接着持续扩展……最终形成合力。一旦优质高能的“心智场”被营造出来了,就会产生强大的文化同化作用,新进入的成员很快就会被感染——对于一校而言,这是校风;对于一家而言,这是家风。

所以我们把这次会议定义为一次教育人灵魂深处的相遇,因为这是一次思考者之间的聚会。

所谓“心智精课”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有效的心智发展策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为其成为终身卓越学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心智精课不反对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反对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层面的教学。心智精课倡导教学活动要向深层延伸,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实现心智的发展。因为,知识和技能是“枝枝叶叶,花花果果”,枝叶和花果当然是必要的,但不是根基,如果心智这个根基没有打牢或者坏掉了,那么上面的枝枝叶叶也终将枯萎,花花果果必然凋零。

要提高教学效能,教师必须从关注教学进度转为关注学生的真实收获,从“求量思维”转变为“求质思维”。要学会取舍,不要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透;要学会驻足,不要匀速向前,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上停下来,帮助学生完成翻越,要在学生思维的活跃点上停下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在学生思维的混乱点上停下来,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从随机发散到结构化思考。

然而我还是要强调:讲不完不是大问题,学生没收获才是大问题。

只有下决心给课堂教学内容减肥,才能使师生的思考运动从肤浅走向深刻,才能把臃肿的知识脂肪练成坚韧的心智肌肉!

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我们并不主张教师运用娱乐化、游戏化、无原则的赞赏(比如随口说出的“你真棒”)等方式去讨好学生,因为那样所产生的愉悦感并不是指向学习的,对学生的成长并没有帮助,因为“讨好”并不等于“真好”,讨好制造出来的是虚假繁荣,是对学习的异化。然而,据我观察,现实中,在不少课堂教学活动都含有很高的“讨好”成份。(学生是会识破老师的讨好的,他们不会因为你的讨好而感觉到高兴,如果有他们会立刻翘起尾巴,不知所措。自己也能感觉到在表扬学生时的那种刻意和不自然。本是为了鼓励他们继续前行,结果却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心尺负责衡量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而事件的价值和意义则决定个体的投入程度——对个体具有负面意义和价值的事件,个体就不愿意付出,甚至极力逃避,而对个体具有正面意义和价值的事件则努力追求。

学习也是如此:当一个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所赋予的是负面意义和负面价值时,他一定不爱学习,即便是被他人或现实所迫,不得不学,那么他也一定是处于“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儿”的状态,这是一种颤抖的状态,是一种纠结的状态,是一种高耗能、低效能的学习状态。而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个体的学习观异化造成的。为了逃避惩罚、为了讨好、为了逞强,为了交换现实利益,这些都是被异化的学习观。如果个体的学习观是异化的,那么他的学习之路一定走不远,他也绝无可能成为终身卓越学习者。(我们班有太多这样的学生存在了:赵一瑾、张颖豪、白佳琦、闫屹涛、孟沾展华、代曜嵘等等他们每天的状态都是萎靡不振的,怎么拽也拽不起来,和他们讲多少学习的道理,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至于如何转变他们的心尺,我想一直用语言说也不是办法。如何能在每一小的教育细节中让他们感受到错误的价值和培养成及时超越自己的思维模式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那么多的学生没有成为“乐知者”而是“厌知者”呢?

答案是恐惧!

什么恐惧?被监督、被评判、被比较、被责罚的恐惧。在教育活动中,施教者(家长和教师)总是代表着正确,而孩子则经常被贴上错误的标签,而且施教者还经常把“做不好”也视为“犯错误”,更严重的问题是还总是把“做错事”与“人不好”混为一谈。 这样我们的孩子或学生就特别怕犯错,对犯错误极为敏感。然而,怕犯错不等于善于改错,怕犯错者更容易去向厌恶错误、掩盖错误、逃避错误。只有学会“拥抱错误”的人才更愿意坦然面对错误,也才更乐于去向改进。所谓“拥抱错误” 并不是认同错误和放任错误,而是能够看到错误的正面价值,我们称之为“悦纳”。

在心尺调适上,我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正确的人生观有种常见表现:一种是逃避社会竞争,不肯努力,虚度光阴;另一种是高度卷入社会竞争,逞强好胜,胜则娇,败则馁。

正确的人生观是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地通过学习活动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我们称之为自强,自强不是逞强,逞强是和他人比较,自强是和上一秒钟的自己进行比较,看一看自己是否有了新的进步。

从狭义上讲,有效思考的艺术就是问对问题的艺术。

怎么问?可以运用“递进式”追问来推进思维的深度,例如连续问“为什么、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可以运用“发散式”追问来扩展思维的广度,例如连续问“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还可以运用“聚合式”追问来提升思维的强度,例如连续问“是什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

在“程序”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取舍、学会区分主次,学会划分先后和层级,从而使信息要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这其中包含着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比较思考策略,请大家仔细体会。在“方式”上,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所谓“思维可视化”策略就是运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思维结构、思考策略呈现出来的过程;其形式表现为可视化,其思维内核是结构化思考;在结构化思考中又包含着线型结构、层级结构、混合型结构三种,在复杂知识和复杂问题中所包含着的大多数是混合型结构。

接下来,我们谈“简化思考”,在这里“简化”的意思不是“简单化”,而是通过发现本质和规律,把复杂的知识进行高度提炼,构建成简练的思维模型。(大道至简,简不是简单的简,而是在经过思考的唤起、整合重组之后的发现的本质规律。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次会议之举办,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唯独靠人和。所以特别感念这么多年以来,各位师友对思维可视化教学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亲人,但我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亲情!所以我想说: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不是住在彼此的隔壁,而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跨越千山万水前来相聚。而我们的相聚也不是普通形式上的相聚,而还是一次教育人灵魂深处的相遇,因为我们是对教育事业充满真爱的教育思考者!

相关文章

  • 读刘濯源教授《重新发现教育》随笔感想

    金段摘抄: 热衷于把受教者装扮成“圣诞树”的施教者往往缺乏对教育本质及规律的正确理解,他们的教育视线特别容易被教育...

  • 读书|给教育形上的关怀

    每次读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集都颇有启发,感觉是和一位智者交谈,从他的话语中反观自己的教育意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 拽着您思想的纤绳前行——若水

    读北师大教授肖川先生的教育随笔《好教育好人生》感悟 一个教书的人,而且是从事30余年教育的人,说起读...

  • 今日随笔

    今日随笔内容比较杂,主要由教育随笔,阅读感悟和生活感想构成。 教育随笔 今天周一,我没有上新课,主要...

  • 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刘濯源

    刘濯源:学科思维导图创始人。 他提出:教育绝不可急功近利,最好的教育是跟着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规律去走,否则不仅仅是...

  • 2018-12-29

    2018年年末,从山西太谷赶来陕西宝鸡,参加了一场饕餮盛宴。由我仰慕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举办。我想用三个词...

  • 秦岭脚下,渭水河边的相遇

    2018年年末,从山西太谷赶来陕西宝鸡,参加了一场饕餮盛宴。由我仰慕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教授举办。我想用三个词...

  • 心中从此种下一个种子

    2018年年末,从山西太谷赶来陕西宝鸡,参加了刘濯源教授举办的心智精品课这样一场饕餮盛宴。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参加此...

  • 教育何去何从

    近来清华大学教授刘瑜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刘瑜教授的演讲道出了教育的真相,我们教育出...

  • 读《风中的纸屑》的随感

    读周国平的随笔《风中的纸屑》,总有些句子触动我心,遂写下一些感想,以随笔记随笔。 世上总有忙不完的工作,挣不完的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刘濯源教授《重新发现教育》随笔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ok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