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初步感受
《观潮》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四篇课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写的都是自然景物,且都是我们每天生活中常可以看到的自然景物。
平时留心生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孩子学习这四篇课文会没那么吃力,因为他可能曾观察过这些景物。而不善于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孩子学习课文相对吃力,因为他没有过观察这些事物的体验。
通过学习这四篇课文,也进一步培养孩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这是对三年级培养孩子观察周围事物能力的巩固和深化。
《观潮》这篇中,有个别孩子可能跟着父母去过海宁市的盐官镇看过钱塘江大潮。对于绝大多数深圳的孩子来说,可能并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包括我,我也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
读完课文,我只能从字里行间,根据我平时接触过的事物,或者看过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去想象钱塘江大潮真实的样子。我心中的钱塘江大潮的样子,依然是想象的样子,无法达到身临其境观潮的样子。
所以,我带着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时,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句子重点品读、去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就显得十分重要,随后,适当的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也显得重要。
02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全文中心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第二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来之前的几个画面。第三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来时远看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来时近看的样子。第五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离开时的样子。
03解读与想象
中心句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景色十分奇特。而且这奇特之景自古就有。
因为钱塘江景色之奇,所以吸引很多人去看。我们也去看。
接着交代了我们去观潮的时间、地点。详细写了我们在观潮的地点——海塘大堤上看到的景象:近处,有宽阔的横卧的钱塘江、平静的笼罩着一层薄雾的江面、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山。
潮来前,我们在海塘大堤上看到的景象真美,像一副山水画呢。画里有宽阔的安静的钱塘江,江面上有蒙蒙的薄雾,江边有塔,有亭,江的尽头是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山。还有很多人站在江边。闭上眼睛,我仿佛到了仙境一般。这又像一副水墨画,画里是阴阴的天气,因为太阳还没出来呢。
我们在人海中与许多人一起在海塘大堤上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焦急地等着江潮来。
可是江潮像一位害羞的美女,迟迟不露面。我们大清早就来等着看她了。我们来时还是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呢。
可是,江潮来时,却是午后一点左右。我们足足在海塘大堤上等了四五个小时。可见,我们看潮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这从侧面反应了钱塘江大潮的魅力,正是因为它奇特的景色吸引了我们。让我们迫不及待。
午后一点左右,江潮终于来了。可是,我们在江面上依然什么都看不到。只听见“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人群沸腾了。大家在说些什么呢?这个地方留白了。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大家都知道潮来了。奇怪?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呢?什么都没看到啊。因为听见了响声?响声就一定代表潮来了吗?也有可能是打雷啊。估计他们之前听人说过潮来时的情景。他们也向人问过潮来时的情景。
听见了响声,我们就知道潮来了。可是江面还是什么都看不到,人太多了,我们不得不踮起脚尖朝东面看,还是什么都没看到。
过了一会儿,估计好几分钟吧。响声越来越大,东面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我们又沸腾起来了,有的会喊着:潮来了。有的会叫:终于来了……这个地方也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在我们的眼前,是越来越大的响声。还有那条白线,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江潮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能感受到它的速度之快,它一定是像千军万马一样面向我们奔腾而来。我们都屏住呼吸,人群安静下来了。大家都有点紧张。
江潮离我们更近了更近了,我们看到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立在我们面前。我们都惊呆了。生怕水墙倒下,压住我们。那声音都快把我们的耳朵震聋了。
更近时,不像水墙,像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像战马的铁蹄声,山崩地裂一般。我们的胆都吓破了,魂都吓丢了。我们的心砰砰直跳,只好闭上眼睛,等待着被浪潮淹没。
霎时,那潮水奔腾西去,我们没有被淹没。我们的心情稍稍平静,都睁开了眼睛。虽然眼前还是有波浪漫天卷地般涌来,耳边还是风号浪吼。但我们知道,高潮已经不再了。
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平静。我们一直耐心地在海塘大堤上看到很晚很晚。直到江面平静。我们会说些什么呢。这个地方也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下。
读着文字,写着文本解读。我在字里行间想象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想象着观潮人此起彼伏的心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网友评论